王國勝 劉藝娃
2016年10月河南省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了未來五年打造“文化高地”的戰略目標,強調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是建設文化強省、打造文化高地的基石。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農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51.5%,但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農村公益文化發展滯后,是短板中的短板。農村公益文化建設事關文化強省建設、文化高地打造,事關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必須傾斜扶持,補短板,加快發展。
(一)財政投入不足,投入機制不健全
河南省公益文化建設的投入資金大多數都來源于政府的公共財政,財政的撥款都下發到各個政府機關,可是在進行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過程之中,會出現將公益文化建設的經費轉入到建設具有經濟效益的項目中的情況,從而導致公共財政對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喪失了效率。而且,據有關資料顯示,盡管省級財政對“三農”的資金支持處于上升階段,但是對于公益事業的支出則是逐年降低的,同時政府對于“三農”的資金支持,大多為轉移支付性支出,因而到達村級單位的財政性撥款有限,所以對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有心無力,客觀上造成了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二)基層政府認識不到位,對公益文化建設不重視
基層政府對農村公益文化的建設認識不到位,尤其看不到公益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公益文化建設的主管部門,往往只重視城鎮公益文化的發展,而忽視了鄉村文化的發展。而且,從鄉鎮到村委大都只重視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于鄉村的公益文化建設卻不重視。這種認識不到位就直接導致了鄉鎮、村級政府對公益文化的投入力度不夠,盡管中央和省政府也出臺了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村級單位的實施力度相當小,績效不顯著。
(三)素質偏低、小農意識、社會政策不配套導致公益文化建設滯后
首先,我國對于文化設施的建設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市鄉鎮,對村級單位的投入相對不足,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農民盡管對新的公益文化有大量的需求,可是由于農村公益文化設施建設滯后,導致了鄉村公益文化形式單一、枯燥無味、范圍狹窄,不能滿足農民對公益文化的需求。其次,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在河南,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農村居民達到75%,這直接造成村民對文化缺少需求,只在乎溫飽問題、不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最后,村民思想觀念仍然守舊落后。在許多農民身上,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但是許多村民依然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
(四)城鎮化浪潮對農村公益文化建設造成了深度沖擊
城鎮化浪潮對河南農村的沖擊是巨大的,一方面使得“三農”問題日益凸顯,政府不得不下大力氣加以應對;另一方面,農村勞力和人口向城鎮的急劇流動也加大了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難度。這是因為,農村留守人口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他們有既定的生活習慣和軌跡,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一種“接受現實和沿襲習慣”的定式,對公益文化的需求沒有那么強烈。同時,由于農村人口的減少而導致的“空殼化”,也限制了基層政府對農村公益文化建設投入的意愿和行動。這客觀上導致了農村公益文化建設進步緩慢,甚至停滯和倒退。
(一)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優化農村公益文化建設布局
在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因而更應該積極貫徹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真正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各個方面都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對農村公益文化建設要合理布局,盡可能均衡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鄉村公益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對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比例。同時,為了確保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省、市、縣、鄉、村都應該設立專項資金,保證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
(二)提高認識,加大人才培養和公益文化內容一體化建設
當前,加強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不僅要靠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還需要提高基層政府對公益文化建設的意識,只有基層政府對公益文化有了根本性的意識轉變,才會促使政府擴大對公益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村公益文化建設才會順利進行。同時,在河南農村,由于人才缺失導致村級公益文化建設缺乏文化骨干,造成公益文化建設無法順利推進,所以要注意加大對公益文化建設人才的培養,最為直接的辦法是吸引高素質的大學生向農村地區流動,或者以志愿者的形式鼓勵大學生進入農村進行公益文化建設的宣傳和教育,以此來彌補農村公益文化建設中人才的不足。另外還必須注意,我國對農村的建設在于要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這就要求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內容多樣化,建設的公益文化應該包括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在內的知識性和文化性為一體的公益文化,以滿足農民的多種需求。
(三)提高村民素質,創新多元化、健康的農民文化娛樂方式
現代進行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是要從根本上培養出具有較高道德素質、較高文化水平、較高專業技能的新型村民。這就要求在進行公益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的作用。一是樹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觀念,用讀書會、農村大學等教育平臺,深入開展黨的先進性理論教育,為構建新型農民打造良好的思想基礎。二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公民的基本道德行為規范,認真開展村民的文明創建活動。三是引導農民摒棄不健康的燒香磕頭、占卜算命、打麻將、賭博等活動,積極參與歌舞賽、民間優秀文化節目等健康的文化娛樂方式,營造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移風易俗的良好社會風尚。
(四)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構建有效的農村公益文化服務平臺
首先,要參照工業化、城鎮化浪潮對農村產生影響的大背景,結合農村發展的實際,繪制好農村公益文化建設的藍圖,這樣可以防止公益文化建設中的盲目和錯位現象。其次,要避免在公益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建議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公益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最后,要完善以政府為主導、農民參與的公益文化服務平臺。這個公益文化服務平臺應當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設定公益文化建設的目標,進行科學化管理,規范相應的監督體系,構建出有效的符合農村需要的公益文化服務平臺,為公益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保證。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外公民教育比較研究”(13YJA710044)、2017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河南省城鎮化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17—ZZJH—52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