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蘭 陳輝 張宇星
科普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更是一項戰略性任務。《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表明: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已從原來的產品、加工和結構競爭轉向國民素質競爭。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部分,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同時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部分指出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充分顯示了氣象災害防御在整個防災減災工作中的比重。特別是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林業、水利、環境、能源、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高敏感行業的影響度越來越大,社會防御突發氣象災害的難度增大。要想讓公眾特別是偏遠地區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破除對大氣現象、自然災害的恐慌迷茫,提高公眾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強氣象科學技術普及工作。而氣象科普工作要承擔起向全社會公益普及氣象知識的任務,僅依靠有限的政府投入和推動是不夠的,需要大量氣象科普資源的支持,這就迫切需要氣象科普事業有新的工作方式、投入方式和資金流動方式,借助市場機制,實現氣象科普資源的流動和科普投入的多元化,即所謂氣象科普產業化。
科普產業就是以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為核心商品,由科普商品的生產、交易和消費等環節構成,為社會創造財富、提供就業機會并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產業。科普產業擁有公益性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強調的是利用市場機制和手段,促進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的發展。探索依靠社會力量按照市場機制發展氣象科普產業,建立氣象科普事業“公益—產業”雙驅動發展機制,以氣象科普產業支撐氣象科普事業的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目前全國氣象科普產業處于萌芽期。近年來,隨著氣象事業的發展,依托全國天氣雷達站、基層氣象臺(站)、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科技示范園,在全國建有50余個氣象科普場館、200多個國家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向社會開放1800多個氣象臺站,科普展教資源需求缺口很大。雖然近幾年全國氣象部門也與一些企業合作相繼開發了一些氣象科普產品,但總體可概括為“散、緩、小、弱”:即全國專門從事氣象科普產品開發的企業還沒有,多數企業根據氣象需求加工一些氣象科普產品,但呈散亂分布態勢,企業規模小,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基礎比較薄弱。據有關數據統計,全國的氣象科普資源基本呈現一種倒金字塔分布:省會城市最多,越到基層越少,一些鄉村氣象科普宣傳產品嚴重缺乏,常年得不到更新,一些地方氣象科普場所由于科普資源匱乏而處于閑置狀態,甚至改變使用功能。
當前制約氣象科普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科普產業市場化運作存在一定的認識障礙。存在重產品、輕服務,重公益性事業、輕經營性產業的觀念。二是科普產業市場化運作存在機制障礙。《科普法》等涉及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不完善,操作性差、執行力弱,目前尚未出臺專門規范和扶持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科普產業認定和認證制度不健全;科普知識產權保護缺少明確的制度保障;科普產品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等。三是急需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全國缺少高端科普產業人才,特別是愛科普、懂市場、會經營的科普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一)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模式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的科普產業化經歷了科普投入主體多樣化的過程。發達國家政府在科普產業化運作過程中不僅扮演著投入主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構筑了一個廣泛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和參與科普事業的機制和氛圍。如:美國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在市場上暢銷的100多種刊物中,有六七種屬科普期刊。其中《國家地理》以920萬份的發行量名列第6,《大眾科學》以180萬份的發行量居第40位。商業電視臺中出現了“探索”(Discovery)電視臺這樣以科普為主、兼及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介紹的電視網,在全美有線電視臺中,“探索”臺的租戶人數居全美第5位。
(二)社會力量興辦科普產業模式
科普產業化集團的代表,首推以“藍貓”品牌為標志的三辰集團。三辰集團從1999年制作第一部國產原創大型科普動畫系列《藍貓淘氣3000問》,到如今發展為國家級的動畫產業基地,據相關產業統計,占全國動畫節目年產量的53%以上。目前,“藍貓”品牌橫跨圖書、音像、文具、玩具、服裝、食品、電子用品、醫藥等十幾個行業,衍生產品達到數千品種,已形成產業集群,從而鍛造出21世紀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其具備四大基本特征,即信息技術、傳媒網絡、營銷網絡、品牌美譽。
(三)安徽蕪湖科普產業發展模式
安徽省蕪湖市作為全國科普產業領域發展的先導區已先后舉辦了六屆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累計有1500多家國內外廠商參展,展示的科普產品達2萬多件,交易或協議交易額達15億元。同時有全國第一個科普產業園,聚集了包括科普產品創意設計、數字科普、科普動漫、科普服務外包等多種特色的企業,覆蓋研發、生產、銷售全產業鏈。安徽省蕪湖科普產業發展模式以科博會為契機,以科普產業園為平臺,“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值得借鑒。
四、發展我國氣象科普產業的對策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 “十三五”時期重點任務是實施科普產業助力工程,促進科普產業健康發展,大幅提升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效支撐科普事業發展。將科普產業納入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相關優惠政策范圍;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產品轉化,探索科技創新和科普產業結合的有效機制;搭建科普創客空間,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創新、創造、創業。鼓勵建立科普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促進科普產業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全國氣象科普工作實際,發展氣象科普產業對策如下:
一是鼓勵氣象科普產業和新興科普產業業態發展。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機遇,借鑒“藍貓模式”,選擇、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氣象科普產業,依靠社會力量,成立氣象科普產業聯合體,加大項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扶持氣象科普動漫、影視、科普會展、數字科普、科普旅游等新興科普產業業態發展,開拓氣象科普產業市場,以氣象科普產業支撐氣象科普事業的發展。
二是實施重大氣象科普項目和建設氣象科普產業研發中心。可考慮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實驗室、科普產品的生產企業合作,聯合申報建設氣象科普工程中心,承擔全國氣象科普設備與產品的研發任務,加快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氣象科普產業項目,推進科普產業創新。
三是借鑒蕪湖模式,依托全國氣象科普場館、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科技示范園等,積極推進和加快氣象科普產業園區和科普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四是推進氣象科普產業市場體系建設。發展數字氣象科普產品和科普服務,支持全省氣象“互聯網+”科普網絡建設,推動氣象科普網站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科普創意與設計、科普動漫等領域;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氣象科普產品等。
五是實施氣象科普產業人才建設工程。加快培養、培訓科普創意研發設計、科普產業經營管理、科普服務營銷經紀人才,鼓勵高等院校、科普研究機構和科技、文化企業培養高端科普產業人才,開展氣象科普產業人才的國際交流,培育高水平的氣象科普產業經營管理團隊和科普產業領軍人才。
【本文系中國氣象局氣象軟科學研究項目“省級氣象科普工作思考及發展模式研究”(重點項目2017【1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