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 萬忠
近些年,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或因人為因素,或受惡劣自然環境侵蝕,許多曾經為人們所熟知的歷史文化遺跡、民俗古貌,漸次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或變作一張永久定格的珍貴圖片,或化作一段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記憶。或許若干年以后,當人們回首那些曾經的過往,點點滴滴的記憶浮現于心頭之時,才發現剛剛經歷過的真切的歷史片段,正是時下都市人易于忽略的美好精神家園。只有留住了這些美好的記憶,才能在充滿浮躁氣息的現代社會中守候心靈的最后一方凈土,城市才不會淪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靈之都;而有記憶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滿活力、獨具特色而又有深厚底蘊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具有的歷史、傳說、典故值得被社會大眾所銘記,因此,通過“名城掌故”對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內容進行詳細描述與記載,不僅能夠為歷史文化名城打造一張文化名片,而且也能夠在立足于過往的基礎上更好地展望未來。為此,中國版協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員會組織全國十六家城市出版單位聯手啟動了“中國名城掌故叢書”這套書的編寫工作,希冀以豐富而翔實的內容,精當的敘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將中華名城的山水名勝、歷史風貌、發展軌跡、逸聞趣事等內容展現于廣大讀者面前,為我們,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住這美好的記憶瞬間。
“中國名城掌故叢書”的編寫工作力求做到不因“人”取文,凡是能夠反映歷史名城文化且具有可取之處的內容,盡皆收納并呈現于圖書當中。正因為編寫工作者將文化品位與學術品位作為重要的編寫取向,所以“中國名城掌故叢書”呈現出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特征,無論是地理、歷史、名勝、古跡,還是逸聞逸事、名人名產都在“中國名城掌故叢書”中多有涉及,這些內容不僅可以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拓展社會大眾的文化見聞與文化視野,而且這些內容也可以當作教育內容,被相關教育機構所借鑒,在此基礎上,“中國名城掌故叢書”不僅能夠彰顯出較高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也能夠體現出較高的實用價值、教育價值。由此可見,對“中國名城掌故叢書”進行編寫,是一項極具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的文化工程。
“中國名城掌故叢書”的編寫工作者多系文人墨客,且大多生于斯長于斯,他們不僅具有至誠的赤子之心與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也飽含桑梓之情。他們對故鄉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使其對當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縈繞于心??傊?,“中國名城掌故叢書”編寫工作者的寫作素材,不僅來自于他們的博聞強識,來自于他們的一絲不茍,更來自于他們對故鄉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情懷,也正因如此,“地方掌故”編寫工作者所具有的獨特視角,較一般的史學專家而言也頗有與眾不同之處。
以“中國名城掌故叢書”之一《武漢掌故》為例,這本圖書將“最有味道的城市記憶”作為定位,利用簡潔而凝練的語言、有趣的內容,為廣大讀者呈現出了武漢所具有的民間民俗、名人逸事、歷史典故等內容。在這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寫工作者摒棄了傳統史學著作中對歷史文獻進行堆砌的方法,而是使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了江城滄桑、山川攬勝、古跡覓蹤、名勝探幽、名人趣聞、藝壇擷英、漢商故實、江漢風情、舊聞紀實等9個章節。這種形式不僅能夠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興趣,而且能夠引導讀者對“武漢”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感悟,也能夠更好地激發讀者內心深處對武漢所具有的真摯情感。與此同時,編寫工作者在編寫過程中,也十分重視挖掘名城所具有的“文化DNA”、重視挖掘當地民眾對名城所具有的深刻記憶,如晴川閣、琴斷口與伯牙臺、楚望臺、問津書院等能夠喚起廣大的讀者對武漢深深眷念之情的內容,盡皆呈現于《武漢掌故》一書之中?!段錆h掌故》的主編嚴昌洪、肖志華不僅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而且對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他們對武漢的了解,為他們所具有的“掌故之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感情,不僅使其真正做到了言有所述,也易于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截至目前,“中國名城掌故叢書”大部分已經付梓刊行,這套叢書凝聚了編寫工作者的努力與心血,也蘊含著編寫工作者對中國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眷念之情。這項有意義的文化工程,不僅讓中國名城具有了屬于自己的“家史”與名片,而且也能夠讓讀者看到中國名城的滄桑變化與砥礪前行,這些歷史片段與美好記憶,讓現代社會中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了更加充盈的生命活力與更加豐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單位:武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