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約有800萬名癡呆癥患者。癡呆癥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影響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癡呆癥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發展到最后的植物狀態,往往要經歷數十年。晚期患者會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記憶差:癡呆癥的早期核心癥狀
記憶是信息在腦內儲存和提取的過程,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類。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經過反復的學習、系統化后,會在腦內儲存,進入長時記憶,可持續數分鐘、數天,甚至終生。
記憶代表一個人對過去的活動、感受、經驗等的印象累積。記憶差主要表現為遺忘和記憶減退。遺忘是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再認或回憶。記憶減退指識記、再認和回憶等能力普遍減退,早期往往表現為回憶減退,特別是對日期、年代、專有名詞、術語概念等的回憶發生困難,以后表現為近期和遠期記憶均減退。嚴重的記憶減退可導致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明顯減退,即醫學上所說的“癡呆”。
記憶門診:癡呆篩查和診治的優勢醫療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部分三甲醫院神經內科開始開設記憶門診。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200多家醫院開設了記憶門診。
記憶門診是一種新型、專病化的醫療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整合神經、心理、影像學和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等醫療資源,規范認知障礙診療流程,對于癡呆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與普通神經內科門診相比,記憶門診在癡呆癥的篩查和診治方面具有優勢。
三類人可看記憶門診
懷疑自己記憶力減退,或被家人發現存在記憶力明顯減退者。
記憶力減退是癡呆癥的早期核心癥狀。起初,患者往往表現為做事丟三落四,剛做過的事隨即遺忘,常被認為是衰老所致,未能引起重視。實際上,單純的記憶力減退與癡呆癥是有區別的。單純的老年人健忘和記憶力減退一般可通過他人提醒或者情景再現回憶起來,癡呆癥所致的遺忘則不具備這種特點。癡呆癥所致的遺忘往往呈持續加重狀態,患者不僅會出現近期記憶力下降,遠期記憶力同樣會減退。當老人經常出現丟三落四,出門忘帶鑰匙,反復詢問家人同一個問題,記不起自己吃過什么等情況時,家人應高度重視,及時帶老人去記憶門診就診。
出現其他認知功能下降者,如語言、定向、計算、思考判斷等能力大不如前。
有些癡呆癥患者的早期記憶力下降情況并不明顯,而往往以語言障礙或者執行功能下降為首發表現。并非只有“常忘事”才是癡呆,其他認知功能的下降也需要引起患者和家人的重視。
近期出現性格改變、情緒、心理或睡眠問題者。
額顳葉癡呆癥患者往往會在早期出現明顯的性格改變及行為異常,如脾氣變得暴躁、性格變得內向、喜歡往家里撿拾垃圾等。部分癡呆癥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晨間早醒、睡眠維持能力明顯下降、睡眠中頻繁覺醒、睡眠呈片段性等,夜間睡眠的破壞又會導致日間瞌睡或過度睡眠。癡呆癥患者睡眠紊亂的特征性表現為日落綜合征(或稱為日落行為),即多于傍晚或深夜出現神志恍惚、意識模糊、焦急、不安、激惹與好斗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譫妄和攻擊行為。
記憶門診診療流程
匯報病史和體格檢查。患者及家人須詳細回答醫生的病史詢問,并配合體格檢查。
神經心理測試。病史采集后,醫生會讓患者進行神經心理測試,幫助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嚴重程度。神經心理測試通常利用功能不同的測試量表,一般采取問答形式進行。
尋找病因。被判定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還須配合醫生進一步尋找病因。很多輔助檢查對判斷病因有重要意義,如血液化驗可排除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認知功能下降,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可幫助明確大腦有無病變及病變的程度。有條件的醫院還會進一步對患者進行腦脊液檢測、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影(PET)檢查、基因檢測等。
隨訪和復診。認知障礙患者要進行定期的隨訪和復診,明確疾病的進展情況,便于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