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健康體檢的重要性逐漸深入人心,婦科檢查作為女性體檢的重要環節,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的關注。那么,婦科體檢應該選哪些項目?怎樣讀懂婦科體檢報告中的種種專業術語?如何正確對待婦科體檢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本期《健康錦囊》從關鍵詞入手,為大家一一解讀。
關鍵詞1 體檢項目
關鍵詞2 體檢結果
關鍵詞3 HPV
關鍵詞4 宮頸細胞學檢查
關鍵詞5 宮頸糜爛
關鍵詞6 頸管納囊
關鍵詞7 子宮肌瘤
關鍵詞8 卵巢液區
關鍵詞9 盆腔積液
關鍵詞10 內膜回聲不均
關鍵詞11 性激素
關鍵詞12 腫瘤標志物
◆關鍵詞1體檢項目◆
合理選擇檢查項目
婦科體檢項目繁多,如何選擇常常讓人犯難,紛繁復雜的醫學術語和專業名稱也往往讓人一頭霧水。
·一般地說,基本婦科體檢包含婦科檢查、白帶常規化驗(滴蟲、真菌、清潔度)、宮頸細胞學檢查、女性生殖系統超聲檢查。
·自覺白帶性狀不佳或有較早、較頻繁性交史者,還可加做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白帶微生物培養等。
·月經不準或年齡40歲以上者,可加做性激素內分泌檢測。
·有痛經或擔心有腫瘤者,可加做血清腫瘤標志物測定。
通常,醫院會提供多種婦科體檢套餐,供不同女性選擇。體檢前,大家可向醫院體檢中心咨詢。通過這些專業檢查,一般婦科常見病,如炎癥、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體及卵巢的腫瘤、子宮肌瘤等都能被及時發現。
◆關鍵詞2體檢結果◆
理性看待結果
大多數人看到體檢結果后,常常一知半解甚至一點都看不懂,難免糾結。鑒于醫學的復雜性和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大家對這些專業數據無須琢磨,也不必糾結。因為體檢結束后,醫院會出具一份報告,內容包括本次體檢各個項目的名稱和結果,再由專業醫師對所有項目結果綜合分析,理治療的女性。
在婦科體檢中,一般通過肉眼觀察或B超檢查可以發現納氏囊腫。納氏囊腫形成的原因與臉上的“青春痘”相似,是由于“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了宮頸腺管口,或因周圍結締組織增生擠壓子宮頸腺管,致使腺體分泌物潴留,在宮頸表面形成單個或多個白色小囊腫。
納氏囊腫一般無須治療
存在納氏囊腫的女性一般沒有不適癥狀,不需要治療。散在的比較小的宮頸納氏囊腫,一般不需要處理,只要每年隨訪即可。如果囊腫過大、突出宮頸表面,影響性生活或可能影響分娩,可消毒后用針挑破,讓黏液流出即可。
納氏囊腫可以長期存在,即便逐漸增大也不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與對待“宮頸糜爛”一樣,有性生活的女性只需每年定期做婦科體檢,排除宮頸病變就可以了。
◆關鍵詞7子宮肌瘤◆
20%育齡女性患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它主要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作為一種支持組織存在,故稱之為子宮平滑肌瘤較為確切,簡稱子宮肌瘤。子宮肌瘤并不可怕,就像臉上長個“疙瘩”那樣尋常。一般地說,處于生育年齡的中青年女性是高發人群,通常在5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患子宮肌瘤。
目前,子宮肌瘤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正常肌層的細胞突變、性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間較為復雜的相互作用。但可以明確的是,子宮肌瘤是一種激素依賴性疾病。通常情況下,絕經以后,子宮肌瘤會隨著激素水平的下降而萎縮。
多數子宮肌瘤沒有癥狀
多數子宮肌瘤患者沒有癥狀,僅在盆腔檢查或超聲檢查時被偶然發現,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只需定期檢查,密切監測其變化。如果出現月經過多等相關癥狀,再考慮治療。
延伸閱讀
三類子宮肌瘤需要治療
子宮肌瘤雖然不是大毛病,但如果出現相關癥狀,也會帶來痛苦。那么,什么樣的子宮肌瘤需要手術處理呢?
首先,如果有癥狀,如月經量過多、繼發貧血、壓迫膀胱產生尿頻癥狀、壓迫直腸產生便秘或排便困難等,就需要治療。
其次,懷疑肌瘤有惡變可能時,應考慮手術。
第三,年輕、未生育的患者,如果有生育要求,小的肌瘤可不必處理,5厘米以上的肌瘤應手術。這主要是因為在孕期,較大的子宮肌瘤容易發生紅色變性,導致疼痛和流產,但概率不高,很多人可以帶瘤妊娠。
◆關鍵詞8卵巢液區◆
卵巢液性暗區≠卵巢囊腫
超聲檢查發現卵巢液性暗區(卵巢液區),并不等同于卵巢囊腫。因為卵巢是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包括從初級卵泡變為成熟卵泡的變化過程。排卵之后,排卵的部位會發生變化,經歷血體一黃體一白體一萎縮等系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常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時會排出成熟卵泡,同時也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如:發育大的卯泡沒有排出,而是慢慢被吸收掉,從而在超聲檢查中表現為“卵巢液性暗區”,這種情況屬于月經周期中的常見生理現象。3-6毫米;卯泡成熟時,子宮內膜厚度一般可達10-14毫米。
·分泌期月經周期第15-28日,與卵巢周期中的黃體期相對應,黃體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使增殖期子宮內膜繼續增厚,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于受精卵的著床,稱分泌期。分泌晚期,子宮內膜厚度可達10毫米。
·月經期月經周期第1-4日,為子宮內膜海綿狀功能層從基底層崩解脫落期。經前24小時,內膜螺旋動脈節律性收縮及舒張,導致遠端血管壁及組織缺血壞死、剝脫,脫落的內膜碎片及血液一起從陰道流出,即月經來潮。月經干凈后2-3天,子宮內膜厚度一般為5-6毫米。
回聲不均有3種可能
·子宮內膜增生癥包括單純性增生、復雜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因月經期內膜脫落不全導致。正常月經前,子宮內膜各部脫落同步、完全、快速。而無排卵時,子宮內膜由于雌激素的波動,脫落不規則和不完整,缺乏足夠的功能層組織丟失,難以有效刺激內膜的再生和修復,在超聲圖像上可以表現為子宮內膜回聲不均勻。
·很小的內膜息肉子宮內膜息肉是因炎癥等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是由內膜腺體及間質組成的腫塊,常有蒂突向宮腔。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可能出現月經改變,包括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出血等,超聲表現為回聲增強,與子宮內膜分界清晰。如果息肉較小,患者可以無任何臨床癥狀,通過宮腔鏡下活檢及病理檢查才能發現。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子宮內膜腺癌最為常見。超聲表現為宮腔內有實質不均勻回聲,內膜不均。子宮內膜癌患者極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陰道流血、陰道排液、疼痛等癥狀。
超聲是婦科疾病的主要輔助檢查手段,但超聲檢查僅僅是一種影像學檢查,不能代替病理檢查。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超聲表現不典型時,超聲診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醫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
腫瘤標志物準確性較低
腫瘤標志物的優點很多,缺點是準確性較低,不如影像學診斷可靠。其意義主要在于:腫瘤早期診斷、動態監測病情變化、觀察治療效果、判斷預后。通常情況下,腫瘤標志物并不會作為單獨檢測的指標,醫生往往需要將其與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或病理學檢查相結合,綜合判斷其意義。
腫瘤標志物升高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如:女性在妊娠期或經期、機體存在炎癥、某些慢性疾病發作時,某些腫瘤標志物也可能會上升;由于檢測儀器或試劑的不同,有時會有假陽性現象的出現,具體情況要結合臨床來確定。
因此,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癥。如果體檢中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不要過于恐慌,還需進一步檢查來鑒別診斷。
延伸閱讀
三種情況需特別重視
雖然腫瘤標志物準確性較低,但以下三種情況需要引起重視:
①—次檢查腫瘤標志物升高特別明顯,數倍于正常值上限;
②腫瘤標志物水平動態持續升高;
③有家族性遺傳史者腫瘤標志物升高。
前兩種情況需要根據腫瘤標志物的類型進一步檢查,篩查最常見的疾病。常見婦科腫瘤如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都具有一定家族遺傳性,這類高危人群應該定期進行腫瘤標志物檢查,一旦發現異常,即使沒有任何癥狀和體征,也必須嚴密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