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哲
家有嬰兒,家長最怕寶寶生病,特別是慢性隱蔽性疾病。嬰兒患病后自己不會表達,只能靠大人偶然發現,結果往往會耽誤治療。因此,家長經常對寶寶進行系統的家庭體檢很有必要。認真做好以下四項工作,有助于保障嬰兒健康,及時發現問題。
關鍵詞1
“兩看”
每天看吃、玩,每月看體重、身高
家長應每天隨時注意嬰兒的吃和玩。一般健康的嬰兒餓了就會哭,奶頭入口馬上不哭,吃奶時吸得很快,未吃飽仍繼續哭。如果嬰兒對吃沒興趣,吃而不咽,拒絕奶頭,或者不餓總哭,家長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孩子生病了或環境不舒適。
正常情況下,除了睡眠,嬰兒總是不停地玩。玩的形式多種多樣,隨年齡不同,能力表現不同:剛出生時,只會手腳活動;會睜眼后,總是東看西看;出生一周后對周圍聲音及活動都有反應。一般嬰兒越小,睡眠越多,若未睡足也會哭,哄哄睡覺就不哭。
嬰兒每天都在生長,但肉眼至少每隔一個月才能看出變化。因此,家長應每個月為寶寶測量一次體重、身高,并做好記錄。如果體重、身高增長緩慢,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看看是否存在慢性隱蔽性疾病。
專家建議
以上兩項觀察簡單、準確,但常因簡單而被忽視。因此,家長最好為孩子建立一份健康檔案,把“兩看”改成“兩記”,堅特記錄。
關鍵詞2
“兩便”(大小便)
大便“拉金條”,小便“尿銀線”
內臟功能規律表現在大小便的排出。嬰兒出生后三天,墨綠色胎便排凈后,就應排黃色稀便(戲稱“拉金”);以后逐漸變干,約6月齡時,可以每天排便一次,排出黃色軟條(戲稱“拉金條”)。
嬰兒小便多尿在尿布內,家長很難看到。勤快的媽媽為了保持嬰兒會陰清潔,常常按時給嬰兒“把尿”,漸漸訓練成“一把就尿(或拉)”,于是就能看到小便排出時從尿道口射出一條尿線、射出一定距離,瞬間呈一條透明無色閃光水柱(戲稱“尿銀線”,男女都一樣)。雖然瞬時即逝,也能說明排尿有力,尿路無阻。
看到嬰兒“拉金條、尿銀線”,代表嬰兒的胃、腸、肝、腎功能正常。“拉金條”表明糞便正常,能呈細條型,有黏性,能彎曲(若腹瀉,大便呈稀糊或黃漿樣;若便秘,大便則呈硬棒或黑球狀),黃色代表肝、膽的膽汁分泌、排泄通道都正常(白色為膽系不通,黑色、紅色為胃腸道出血)。“尿銀線”代表尿液清,無黃疸,說明膽汁排泄通道通暢,也說明腎、輸尿管、膀胱都無明顯的化膿、出血。大小便能成泡、分次,說明嬰兒的尿道、肛門、會陰肌肉基本功能正常。
如果嬰兒心、肺、大腦等功能發生變化,就會有明顯的咳喘、青紫、昏睡等特異性癥狀,細心的家長不會漏診。在此基礎上,家長學會分辨寶寶大小便的表現,基本上可以知悉寶寶內臟健康狀況,也可以減少帶寶寶去醫院就診的次數。
關鍵詞3
“兩摸”
洗澡順序摸全身,睡眠深摸臍后跳
這是兩個有技術含量的檢查,但也能在平時生活中完成,不需要設備和復雜訓練。
“洗澡順序摸全身”,是指每天給嬰兒洗澡時要按一定的順序把全身各部位都洗到,也都順便摸到。順序為:頭、頸、腋、臂、腹、腿、背、陰。洗摸的方法是:手指并攏,涂上肥皂,按上述順序在各部皮膚上來回滑動、擦洗。借肥皂的滑潤,手下可感到正常皮膚平軟、有彈性;若有硬度不同的腫塊,必然阻礙滑動。同時,應注意寶寶肢體兩側是否對稱。如果發現硬塊(或軟塊),要摸清大小、形狀、移動性,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癥狀;還要摸清組織的層次,隨皮膚牽動的為皮內腫物,隨肌肉收縮移動的為肌層腫物,經推拉可自由移動的則為皮下軟組織內腫物,經任何推拉都不能動則為骨膜下腫物。知道了腫塊的層次與部位,熟悉解剖的人就能猜出腫塊的具體部位與性質。無論如何,發現不正常腫塊后,應及早帶寶寶就診。
“睡眠深摸臍后跳”,是指在寶寶睡著后、仰臥位時,檢查者手指并攏,輕輕按壓寶寶肚臍,漸漸壓到脊骨,可感到有脈搏跳動,與嬰兒腕脈節律一致,那就是腹主動脈。這說明:檢查者的手已經從寶寶腹前壁摸到腹后壁了,腹內器官(臟器)變硬、變軟、變形都應該摸到(需一些經驗)。如果能清楚地摸到脊骨前動脈搏動,說明前后腹壁之間沒有硬度不同的(彈性與內臟不同)東西阻擋。因為任何硬塊、囊腫(雞蛋大小,腹內任何位置)都會令檢查者摸不到清楚的腹主動脈搏動;腹內各層臟器變性、腫脹、失去彈性,也會影響這一檢查;若腹內任何部位有疼痛,腹壁都會自然地緊張起來,阻止這一檢查。所以,如果能摸清寶寶脊骨前的動脈搏動,就可以說明腹內無腫物、器官無腫脹、腹內無壓痛,也就是腹內器官正常。每周常規檢查一次,就不會漏掉隱蔽的病變(解剖性器質病變)。第一次檢查時,最好由媽媽哄好嬰兒平臥不動,由醫生演示檢查動作;待醫生摸到清楚的腹主動脈搏動后,再由媽媽試摸,體會所謂的“摸清”到底是什么感覺。
關鍵詞4
“兩查”
每年查B超,順便查“瘤標”
這兩項檢查要找機會在醫院進行。小兒難免會因臨時不適而到醫院就診,家長可順便請醫生查一下有關的腫瘤指標(如甲胎蛋白),做—下影像檢查(如B超)。每半年一次(順便檢查,不增加負擔),至少應與成年人的每年例行體檢接軌。如小兒有癥狀或擔心患某種腫瘤,也可向醫生提出具體檢查建議。
專家提醒
在有些部位,正常情況下可以摸到皮下淋巴結,而淋巴結的出現又常反映疾病的存在。一般說來,正常的小兒皮下淋巴結腫大常有如下特征:
·部位耳前、發際、頜下、頸側、腋下、腹股溝(隨年齡按上述順序出現與消失)。
·大小不超過7厘米(成人食指指甲大小)。
·形狀長、扁,如扁豆狀(若為半球栗狀則為病態,說明淋巴結包膜內張力增高)。
·觸摸無痛,能活動,有韌性(如橡皮)。
以上為淋巴結正常“工作”(有病菌就增大,消滅病菌,產生抗體)時的反應,不需要治療。如果淋巴結增大、質地堅硬,則應進行活檢,以防漏診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