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放
廚師說:“油多不壞菜。”營養師說:“油多會增加得慢性疾病的風險。”做菜離不開食用油,油不僅可以增加食物的風味,還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E的重要來源,同時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利用。然而,在充滿美食誘惑的當下,我們攝入的脂肪已大大超量:胖子多了,血糖、血脂高了。如果不加以限制,后果可想而知。應該如何“減油”,是一門學問。
少用油
每人每天食用油的推薦量是25-3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但目前我國約80%的家庭每人每天用油量超過42克(平均)。十多克油看似是個很小的數字,但脂肪是真正的“小身材大熱量”。12克油約含能量110千卡(460干焦),相當于200毫升牛奶或100克米飯。“42克”只是平均數,很多家庭的用油量應遠超于此。
以一家三口為例,每人每日20克油(家用調羹2勺),家庭全天用油總量應控制在60克。預留的10克用油量,是因為很多脂肪攝入無法避免,如高脂肪的肉類等。肥胖與“三高”人群,每人每日油攝入量為20克。減油并不意味著越少越好。脂肪是七大營養素之一,我們需要它。
巧用油
·多清蒸,少油炸
以鱖魚為例,清蒸鱖魚只用油5克。取1條魚,放蔥、姜、蒜、鹽、料酒,再淋上5克油,上蒸鍋10分鐘即可。如果做松鼠鱖魚,同樣是1條約500克的魚,需要加150克油,放很多輔料調味后,炸酥脆后食用。從“減油”角度講,清蒸鱖魚更健康。不妨將清蒸魚作為家常菜,油炸魚偶爾為之。
·多熱拌,少油炒
以青菜為例,做腐乳小青菜,無需用油。取250克小青菜,洗凈焯水,趁熱放半塊腐乳,拌勻即可食用。如果是炒青菜,則需加50克油,炒熟。事實上,鮮嫩的小青菜更適合水焯,油與高溫只會讓它“脫水”,影響口感。
·多水煮,少油煸
通常做糖醋排骨,第一步是油煸(家庭做法)或過油(飯店做法)。然而,看似瘦瘦的排骨,卻藏有超過20%的脂肪,如果再額外加油,那您吃的每一口肉中有近1/3是脂肪。不妨改用水煮,煮至排骨表面由紅變為粉白色后,加醬油、糖醋汁等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