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小玲 董燕飛 黃文彥
生活實例
13歲男孩小黃,先后出現運動后右足跟、左足跟疼痛,家長以為是運動導致的損傷,帶他去家附近的醫院進行了對癥處理,井末特別重視。后來,小黃左眼出現紅腫、畏光癥狀,被診斷為虹膜睫狀體炎,治療一段時間后末見明顯好轉。最后,小黃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檢查后,被確診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與附著點炎癥相關性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
72歲女孩小周,因持續高熱、全身紅色皮疹伴瘙癢、雙側踝關節疼痛就診,查體發現肝腫大,在排除感染、血液系統腫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被確診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全身型)。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到底是什么病?換一個名稱大家可能就很熟悉,在成人中,這種病叫類風濕關節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指:16歲以前起病,持續6周或6周以上的單關節炎或多關節炎。關節炎的定義為關節腫脹、積液,或存在下列體征中的兩項或兩項以上:活動受限、關節觸痛、關節活動時疼痛、關節表面皮溫升高(排除其他疾病所致)。
特征性表現:關節僵直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持續的關節炎為特征,典型表現是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其特征性表現為關節僵直,多發生在長時間休息后,活動后會有所好轉。早晨特別容易出現關節僵直,即“晨僵現象”。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表現多樣,可以表現為關節腫痛及眼部炎癥,也可以表現為發熱、皮疹等。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分為7種不同的類型。
致殘率高,應及早治療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患兒的關節會受到損傷,最終導致關節畸形,甚至殘疾。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雖然不高(0.01%-0.1%),但致殘率高,未經治療者,2年致殘率達50%、3年致殘率達70%。如果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控制臨床癥狀,維持關節功能,預防關節畸形,至少75%的患兒可免于致殘。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持續的關節壓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一定要盡早帶孩子到兒童風濕科就診,以便及時診斷、規范治療。診斷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CRP(C反應蛋白)、血沉、鐵蛋白、RF(類風濕因子)、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細胞因子等炎癥指標,關節磁共振,眼部檢查,以及排除腫瘤、結核、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