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丕安
科技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精細”。近來我發現,算著營養成分吃東西也蔚然成風。乍一看這種方式很健康,可是我卻不敢茍同。許多人認為營養是西醫學的概念,其實也不盡然。在我國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食物和營氣的專論篇,并提出食物豐足的人,體內營氣充盛,衛氣充沛,對疾病的防御能力較強。至唐代,醫家王冰將營氣稱為營養,這一概念便沿用至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宮廷中就設置了“食醫”,通過食物搭配等方式,促進膳食健康。現代營養學產生于一百多年前,西方學者研究了營養成分,以指導人們科學進食,防治營養性疾病。與西方“分解”式的營養觀念相比,我更傾向于中國的“整體”營養觀。
地球上生存著數十萬種動物、植物,人類發現能夠食用的只有四百種左右。各個國家、地區的自然環境及生活習慣雖然不同,但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以進食天然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也是從小養成的。例如,我國南方人喜食米飯,北方人喜食面食。各種各樣的菜肴都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口味搭配的,很少有人是計算著營養成分吃的。即使是營養師、營養專家,一日三餐也首先考慮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當然,選擇食物的大方向還是有的,一年四季略有不同。秋冬季食物豐富一些,以葷腥為主,因天氣寒冷,人們需要高熱量的食物以御寒。春夏之際,氣溫較高,吃得清淡一些,以避暑熱。我國老百姓長期以來一直按照這樣的理論指導飲食,看似不夠精確的營養方式其實蘊含著樸素的科學道理。中國有那么多“老壽星”,恐怕沒有誰是算著營養成分進食的吧?
當然,現代營養學也是非常有用的,尤其在疾病的飲食調理方面。如慢性腎病患者,需要分辨哪些是優質蛋白質,應該多吃;哪些是普通蛋白質,應該少吃;哪些是劣質蛋白質,最好不吃。許多慢性疾病患者,如患有痛風、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等,選擇食物時依照營養成分做一定的考量是合適的;但普通健康人,與其煞費苦心地計算每日每餐所需營養素,不如簡簡單單,依據口味和習慣為自己細心搭配。
經常有人在養生類節目中介紹某一種食物營養如何豐富,鼓勵大家多吃。然而,過分強調某—種食物的營養成分,就可能忽略了其他食物。如果按照他們的指導每天吃,很容易造成偏食。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氨基酸、維生素、脂肪、纖維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只有飲食豐富多樣,人體才能攝入比較全面的營養。雖然人類有時是按照感覺進食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淡了加鹽,依據口味吃肉食、蔬菜、瓜果,但是每個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全面地補充了營養。算著營養成分吃,表面上看似乎很科學,實際上卻可能不利于健康。我們體內究竟需要補充什么營養成分,或者一個健康人缺少什么營養成分是很難檢查出來的,某種營養成分也未必需要特別補充。每日每餐定量攝入的營養成分,身體也未必能精準地“照單”吸收,反倒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于健康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