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習近平 生態文明建設 大學生 認同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郵電大學2017年度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95后大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知與認同調查研究”(編號:171102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郝芳敏,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70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現狀,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國采取多項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以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經濟一路高歌猛進,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由于缺乏經驗,用力過猛,我國各地的生態環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水污染嚴重、資源匱乏、居民的身體健康遭到威脅等問題相繼出現。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上述現象、從長遠考慮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滿足居民的迫切需求是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所必須考慮的問題。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國,為擴大我國的影響力,并且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獲得他國的信任和支持,我國必將在未來國際舞臺上表明自己積極參與環境治理行動的堅定立場和決心,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為世界環境保護做貢獻。由此,在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壓力下,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國家建設的一大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馬克思自然生態環境理論及中國傳統治理思想的基礎上,深入群眾并充分了解各方面現實情況,結合個人的實際經驗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并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中,指導國家建設。
通過相關文獻分析可知,如今學界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大多圍繞該思想的理論來源、內涵體系以及實際應用具體展開,甚少研究各類人群對該理論的認同程度,而這一部分的缺失將會對具體政策的實際落地實施、理論的社會影響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人群分類,并對其對該理論的認同程度做詳細的調查分析,據此有針對性的對相關的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而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中堅力量,其思想認識必將影響未來社會的整體思想認知水平,對我國未來社會的健康長足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因此,研究高校大學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同情況極具現實意義。
本研究以高校大學生為研究群體,運用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總結出目前高校大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同程度,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分析結果出現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提高整體大學生在該方面的思想認同水平。
(一)大學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同現狀
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共包含四個部分:生態興衰與文明變遷的關系:“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從生態環境和文明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一角度出發,闡述對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和諧共生關系的思考。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共生關系。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之間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在改善民生中占據重要地位。生態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針對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問卷中共涉及了四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分別對應上述四個方面,以此來考察當今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同現狀。
據調查結果顯示,有44.27%的大學生基本認同“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有51.78%的大學生完全認同這一觀點,而僅有3.95%的大學生不認同這一觀點。關于生態環境與生產力關系的調查,有39.92%的大學生不太認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悖論,有17.39%的大學生很不認同這一觀點,而有接近42.68%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兩者之間是存在悖論的,即兩者不能協調共同發展。關于生態與民生關系的調查,接近94.86%的大學生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僅有5.14%的大學生不認同這一觀點。關于“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認同度的調查,有52.57%的大學生完全認同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有39.13%的大學生基本認同,有接近8.3%的大學生不認同這個說法。
(二)大學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認同現狀的問題分析
1.大學生認知度不夠自然在認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從數據上看,當前大學生不關注相關時事,對一些基本概念不了解。根據問卷中關于建設生態文明首次被寫入黨的報告時間的分析結果調查顯示,僅有26.88% 的選擇了正確答案,而其余被調查大學生高達73.12%選擇了錯誤答案。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考核被調查大學生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認知上(“何時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僅有19.37%的大學生選擇了正確選項,而有80.63%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錯誤答案。除此之外,結合其他考察當今大學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知情況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被調查大學生的整體答題情況呈現隨機分布樣式,有部分學生對這些問題較為了解,但不可否認,大部分被調查大學生對于重要時間點上發生的時事并沒有清晰的概念,隨機性較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被調查大學生在認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2.大學生不理解部分概念的具體內涵,與實際情況相脫離
在調查生態與民生的關系中,根據之前所述的調查結果,有5.14%的被調查大學生并不認同觀點,通過對這些同學的實際采訪,發現這些同學并不是不認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與最惠普的民生福祉”,而是不理解問卷中涉及到的具體問題或理解有偏差,而這些問題的選擇是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及一些主流媒體的相關評論中選取的。由此可見,被調查大學生中有一部分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沒有深入挖掘其出現的背景及價值意義,從而出現了理解方面有誤差。
3.大學生不清楚各方職責,思維過于簡單
在關于“生態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的調查中,有接近8%的大學生不認同這一觀點,通過與其他調查信息相結合發現,由于自身專業及經歷的差別,這些被調查大學生對各參與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缺乏正確的認識。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大學生對于政府職能在這一方面的具體表現做了調查,發現有90.91%的大學生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參與,有87.35%的大學生認為企業也應對積極參與,而僅有部分大學生提及了媒體以及國際力量等重要作用,據此可以得出部分大學生對于政府職能并沒有明確的認識,過分依賴政府的職能發揮,而忽視了其他社會參與者的重要作用。
總體來說,大部分大學生對于該思想的認同度較高,但仍存在部分認知度不夠,與實際情況相脫離等問題,而這一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政府信息來源受限使得部分政策針對性較弱
由于政府機構需要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多站在宏觀大局的角度制定決策,與大學生之間的聯系多以學校、家長等為橋梁,而制度指令在層層傳達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降低信息的準確性,又由于缺少有專門針對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知認同度調查的數據支撐,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認知不準確,極易造成政府政策與當今大學生之間的脫節,使得相關部門不能夠通過大學生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有針對性的提高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識。而政府作為該思想具體實際實行以及推廣傳播的主體,其在該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將會在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知認同度上起到重要影響。
(二)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大學生缺乏必要的探索學習的動力
從上述具體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開始接觸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從高中階段甚至之前開始進行的,而通過對認知、認同水平與開始接觸時間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從高中甚至更早之前開始接觸該思想的,對該思想的理解更為深刻,基礎知識更扎實,對一些新出現的概念更熟悉,理解也更到位;相比之下,從大學階段開始接觸的不論在認知還是在認同方面都相對較差一些,而認知作為認同的基礎,認知度不夠自然導致認同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該思想“啟蒙教育”時間的差異造成了95后大學生在該思想上的認同均存在差異。
其次,高校部分課程設置的也是造成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高校的一些環境工程、相關法律、思想理論或技術類交叉學科的專業,由于本身課程內容的需要,高校老師在傳授基本課程內容的同時,會涉及到相關思想的內容,由于現實考核的存在,學生對該理論的掌握要明顯高于非這些專業或沒有上過相關課程的學生,無形之中,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知和認同存在差異。
第三,學校相關宣傳不到位。高校作為大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其宣傳側重點、宣傳方向以及宣傳方式都對大學生日常思想的形成與培養有一定的影響。學校是否經常舉辦相關的講座、社會實踐、工業園區參觀、志愿活動等都將影響學生在該方面的認同度。
(三)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宣傳片面化
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引領者,應該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做好相關的政策宣傳及后續報道。就目前來看,市面上的媒體數量較多,但參差不齊,部分媒體宣傳的內容真實性還有待考察,而大學生由于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性,對市面上存在的一些信息并不能進行有效的篩選,甄別其真假及夸張程度,長此以往,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免背離實際,或存在偏激或過于悲觀。
其次,媒體宣傳的側重點有所偏差也是導致大學生對其認同度上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多數媒體為了銷量或博眼球,很少宣傳有關政策性的內容,而更多地關注于娛樂綜藝八卦等或宣傳內容過于悲觀片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體的社會層次,削弱了其輿論引導性作用,最終導致有關民生的實質政策性措施宣傳不到位,未能引起大眾的關注或產生消極影響。
第三,媒體的宣傳方式太過單一。隨著網絡的進行,新媒體逐漸興起,微信公眾號、微博、朋友圈等都是有別于之前傳統宣傳方式的渠道。這些渠道受眾廣泛,互動性強,在大眾之間能夠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而大學生作為這些新媒體的前期體驗者,檢索、瀏覽信息更熟練,與傳統的宣傳方式相比,更容易接觸到此類信息。同時,當前95后大學生受到國內外多種文化元素的影響,關注領域多為與其相關的方面,因此,媒體對于一些政策的宣傳可以采用更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近的方式,諸如:漫畫、說唱視頻等,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潛移默化的將相關內容傳遞給大學生。
(四)大學生自身缺乏主動性,求知態度不積極
大學生社會閱歷較淺,對諸多方面的現實狀況的了解并不深入,校園生活又欠缺相關教育,造成其并未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及與其生活的相關性。同時,當今社會競爭日漸激烈,成功學盛行,大學生考慮問題更多關注于自身的前途發展,而較少的從國家建設和社會治理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并學習相關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會責任感。就我國目前現狀而言,大學生無論是關注還是深入學習逐步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亦或是參加相關的組織活動,相關機構都沒有給予相應的具有吸引力的獎勵,從而導致大學生對該方面的了解認知積極性較差。
大學生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認同程度建立在其對該思想的認知程度基礎上,因此,要想提高當今大學生對該思想的整體認同水平,就應該從認知和認同兩方面雙管齊下,在提高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水平。
(一)政府應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制度宣傳更具有針對性
從上文提及的調查數據結果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宣傳推廣在一定程度上距離當今大學生較遠,不論是宣傳渠道還是宣傳內容,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大學生對該思想的認同度上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政府有必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成立相應的調研小組,密切關注大學生對該思想以及相關政策實施的反映程度,由此調整政策的宣傳方式,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水平。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兩方面著手:一是鼓勵媒體及時跟進報道相關內容。媒體對于觀眾喜好敏銳的嗅覺及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上述的脫節問題;二是督促學校組織開展相關主題不同形式的活動,增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幫助于其自然而然地了解并接受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二)媒體應提高社會責任感,增大宣傳力度與深度
隨著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傳播的形式已不再拘泥于紙質、電視等傳統方式,而是逐漸轉向形式更為豐富的新興媒體,以網絡為基礎,用更加豐富的形式傳播信息。由此網絡民意的影響力日趨擴大,也正因如此,新興媒體的社會責任更加艱巨。媒體相關行業協會應該重塑媒體人考核制度,提高行業規范要求,提高淘汰率,從基層著手,提高新媒體人的整體專業素養。同時,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獎懲考核制度,對于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的媒體組織嚴格把關,定期定量考核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有價值、有意義、第一手的新聞報道等),并加入大眾對其進行定性評定,評定出來的優秀媒體,政府將給予一定的政府優惠(諸如:減稅等)。除此之外,新型媒體也應該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主動擴展宣傳途徑、多樣化宣傳方式,引導公眾生態意識的轉變,以便于相關政策的推行。
(三)學校應豐富教育形式,加強學生生態觀的培養
學校作為學生的第二位老師,對于學生意識形態、思維模式的塑造至關重要。因此,學校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導學生相應思維的轉變。首先,從學生學業角度出發,開設法律、治污等方面的專業并設計相關的課程,諸如思想理論課程的安排設置等。通過論文、實地調查報告、辯論賽等形式,強化學生對該方面的了解。其次,學校也應該不定期的開展相關的講座,組織學生參觀生態園區,近距離接觸污染處理工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對該思想的重要意義有更深的了解,從而更好的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除此之外,在學校的日常建設活動中,校方也應該貫徹習總書記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從日常小事做起,例如:宣傳欄、相關標語的設置,校園環境的維護,學校垃圾的處理等。不僅做到讓生態文明思想“走進課堂”更要讓該思想真正做到“走進生活”,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生態觀。
參考文獻:
[1]李全喜.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內涵體系、理論創新與現實踐履.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2]劉希剛、王永貴.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初探.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
[3]李雪松、孫博文、吳萍.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