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濤
被推為全國政協委員后,39歲的張興贏既興奮又忐忑,“覺得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更重了”。
張興贏是全國青聯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也是農業界別里最年輕的全國政協委員。人群中的他特征比較明顯,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個人很高,非常清瘦。
張興贏先后獲得由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北京大學3家不同機構頒發的3項青年科技獎,還被授予“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并作為中央國家機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典型宣講團成員到全國各行各業的青年當中去詮釋著他心中的中國夢。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參政議政首先要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在政協組織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助推新時代中國民主發展;作為一名氣象科技工作者,參政議政要為新時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氣象智慧;作為一名青年,參政議政要為新時代祖國廣大青年的夢想代言。”張興贏說。
作為一名新委員,張興贏積極履職,為新時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氣象智慧。
兩會期間,他立足衛星氣象專業,提交了《我國急需建立客觀科學的第三方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統籌對地觀測計劃,效益最大化開展民用航天活動》兩個提案。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轉化為對美好生存環境的需求,更加關注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所飲用的水和腳下的這片土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大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近五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行動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張興贏向記者指出,環境控制和生態恢復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大工程,涉及到各個領域,當下我國在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還尚未形成合理、科學、規范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張興贏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當前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監測和監管體系還需完善的背景下,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統籌規范各部門現有的生態監測網絡,建立客觀、科學、量化的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大數據體系。”張興贏呼吁,整合和規范現有各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同時充分吸納高科技的成果,比如:挖掘國家現有衛星遙感資料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潛力,利用衛星遙感的長時間、寬覆蓋、科學性,使得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結果“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他建議,盡快建立客觀科學的第三方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體系,將其納入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當中;統籌規范各部門現有的生態監測網絡,建立客觀、科學、量化的國家級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大數據體系,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結果“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
他為此分享了一個氣象與農業的案例:大風來了,地里的玉米被吹倒了。此前,農民已經為這片莊稼投下了農業保險。而當保險公司要賠償農民時,就先要確定玉米倒伏的具體數量。那么,如果是保險公司或農民任何一方來提供數據,都可能因為立場不同而存在爭議。有沒有一個客觀的第三方呢?遙感圖像可以檢測干旱、洪水和冰雹損傷,還可用于驗證重大損失或破壞是否由投保風險造成,評估可疑索賠,并可以此提升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此前遇到農業災害,多數投保農民一般需要保留現場,等待相關人員鑒定。但這些調查流程耗時長,不僅耽擱了農時,還容易錯過補救時機,導致更大的農業生產損失。而有了衛星的加入,上述隱患均將被排除,即使在農作物收獲后,也可通過調檔,查詢災害的發生是否屬實。
張興贏用“曲折”二字來形容他和氣象的緣分。2001年,他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專業畢業,基于對新聞記者工作的熱愛,經過層層選拔,被新華社錄取。
當時班上30多個同學,有20多個都上了研究生,而他當時還具備了免試保研的資格,家人和他身邊的朋友都希望他能繼續深造。張興贏回憶,“糾結了好一陣兒,我做了一個讓大家都很詫異的決定,放棄了去新華社,也沒有繼續在本專業深造,而是報考了大氣化學專業的研究生。”
也就是這一年,張興贏在旅美歸國大氣化學專家莊國順的帶領下,開始了研究大氣氣溶膠顆粒物與大氣環境污染。當時,國內研究大氣氣溶膠顆粒物領域的力量還很薄弱,社會也鮮為關注,但他敏銳地意識到,大氣環境問題將會是制約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讀博士期間,他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大氣環境研究論文,在畢業前夕,還獲邀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關于我國大氣環境的署名評論文章。
畢業那年,大氣化學在國內還是相當冷門的專業,就在他考慮是否出國深造時,中國氣象局向他發出邀請。“我印象特別深,剛投了簡歷沒幾天就給我打電話要面談簽約。”張興贏說,“我心里犯嘀咕,怎么這么容易簽約,而且當時看來氣象衛星似乎與大氣化學也沒什么關系。”
“原來在那時,中國氣象局已經在部署開展氣象衛星大氣環境的監測研究,準備引進大氣化學專業人才開拓新領域。”張興贏說。入職兩個月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成立了衛星大氣成分遙感研究室,當時該領域在國內尚屬空白。面對一個全新的交叉學科領域,面對困難,張興贏也曾經彷徨過,但是最終還沉下心來,默默無聞地在少有人問津的新領域開展基礎的前沿科學研究,一干就是7年。
2013年1月中旬,橫掃半個中國的霧、霾天氣令人記憶猶新。中小學停課、航班停飛、高速公路封閉……霧、霾嚴重程度如何、能否預報?一系列問題考驗著氣象工作者,中國氣象局第一時間回應政府關切和百姓關注,布置了監測和預報的專項攻關任務。
然而,地面觀測站點有限,傳統的衛星觀測手段在霾發生時難以有效觀測,如何客觀地探測大氣污染情況,成為當務之急。關鍵時刻,張興贏和他的團隊主動請纓承擔起攻關任務,憑借著多年的大氣化學研究基礎和在衛星大氣環境領域工作的積累,很快發現一種新的衛星紫外波段的氣溶膠產品可以克服云和水汽的影響,即便在霧、霾天氣也可以實現對霾的全天候和半定量監測。
事實上,我國的氣象衛星在設計之初并沒考慮到對霾的監測。“我國氣象衛星搭載的紫外光譜儀能否用于霾的監測,我心里也沒譜。”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組織團隊成員在“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紫外光波段的千萬條光譜中,一次又一次地組合對霾敏感的特征信號,經過在大型計算機上無數次運算、對比、分析,終于獲得了氣象衛星自主的紫外氣溶膠產品,并且與地面霾監測結果高度一致。當他把第一張全國衛星霾分布圖呈現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的面前時,鄭國光說:“這么好的氣象衛星監測結果,這下可以派上大用場了!”
他帶著最新的衛星探測成果先后參加了中央氣象臺全國霾會商和多位院士參與的全國霾污染研討會,做大會發言,受邀到科技部和國防科工局做專題講座,為國家開展霾監測和大氣污染治理建言獻策。2013年3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視察中國氣象局時,對氣象衛星的霾監測成果給予充分認可。
“正是因為之前的科研經驗積累,在霾發生的時候,我們才能‘撥開云霧。”張興贏說,“如果說這是一種成功,那我認為秘訣在于沒有鮮花和掌聲的時候能夠沉下來,潛心鉆研。科研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堅持,尤其是遇到挫折時的堅守。”
2008年年初,在專業領域剛剛嶄露頭角的張興贏,兼任國際地球觀測組織聯合主席助理。期間,由于工作出色,他得到了去瑞士日內瓦國際地球觀測組織總部工作的機會。
當時,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正在論證研發我國自主的大氣環境觀測衛星。幾經思考,張興贏最終決定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科研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事業開展要有一份執著的信念,才能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開展工作。”他說。
正是由于對這份事業的執著和對科研的專注,不久,他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就被《中國科學》雜志發表,而這篇研究論文也幾乎是國內最早利用衛星研究我國大氣二氧化氮污染的研究成果。文章得到國內大氣環境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任陣海還親自率隊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情況。
同年,張興贏還成功地運行了國內第一臺先進的地基高光譜儀器,獲得了大氣成分垂直分布的結果。由于出色的科研業績,入職第二年,他就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2009年,31歲的張興贏被任命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副所長,開始帶領團隊領銜我國自主衛星大氣成分遙感應用研究,先后主持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973課題,并且參與歐洲衛星大氣環境領域的國際前沿合作項目。作為國際碳觀測系統的專家成員,以及當時國際唯一在軌溫室氣體觀測衛星(日本的GOSATT3星)的中方衛星數據使用和驗證首席科學家,他深入開展衛星溫室氣體探測和全球碳排放研究。2014年,張興贏作為中方衛星大氣成分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受邀參與了歐盟第七框架的國際合作項目,與歐洲科學家共同開展利用衛星大氣成分觀測資料與大氣化學模式結合的開展源排放清單估算的國際前沿領域研究,這對我國的大氣環境質量預報和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2016年7月,張興贏在歐盟國際合作項目暑期全球研究室培訓班上給學生授課
2013年5月,張興贏成為當年氣象系統最年輕的研究員。同年12月,他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調任遙感應用室,投身到遙感業務服務的第一線,建立了我國自主的衛星大氣環境監測業務服務體系。兩年來,他參與完成的多份大氣環境決策服務報告得到了多位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開辟了我國衛星大氣環境業務服務的新領域。
“莫為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前我國的大氣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中國氣象局前瞻性的戰略部署下,張興贏和他的團隊_直在開展衛星大氣環境監測儀器論證和設計,提前開展衛星數據處理的關鍵技術攻關。這些年,他和團隊助推了我國自主的“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大氣成分探測載荷、中國的二氧化碳觀測衛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專項中的“高光譜觀測衛星”以及空間基礎設置中的大氣環境觀測衛星的立項研制,為我國實施自主衛星大氣成分探測打下堅實的基礎。
張興贏說,今年,我國三顆具備大氣環境觀測能力的衛星即將發射升空,屆時氣象工作者將可以從遙遠的太空日夜注視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大氣,為國家開展大氣環境治理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015年,張興贏作為我國氣象系統唯一的代表被選為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自履職全國青聯委員以來,他積極借助青聯的平臺,發出聲音,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