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評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寫作弊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積極性,傳統的作文批改是教師通過辛苦工作進行的,但其效果卻并不明顯,因此要把作文的批改權限交給學生,老師教授給學生批改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讓學生評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讓學生當老師,這種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在批改過程中學習寫作方式,總結自身的不足,達到通過批改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作文;學生自評自改;方法指導
多年來的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不斷改變作文的評改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評改作文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生要養成自己修改作文的習慣,新課標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把作文的評改權交還給學生,學生在評改別人作文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借鑒別人的行文特點并和自己的寫作方式進行比較,從別人文章中得到的體會比教師的生硬講授更為有效,這也符合當下的課程改革精神。
一、 學生主要自評的內容
(一) “主題”自評:在對作文進行評改時要先對寫作主題是否正確進行判斷,然后判斷文章是否對主題進行集中細化和深刻拓展。比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四的話題作文《鐘表之外的時間》,有一位學生在評改作文初稿時指出了:文章行文主要毛病是沒有對主題進行深化,其文章的立意只停留在了對時間浪費和合理利用的思考,然后這個同學由此及彼,開始深挖主題想表達的本意,對文章增補了自己人生各個階段的表述,延伸出時間不只是應用,時間賦予了我們什么以及對成長過程的重要影響,這樣一改,文章跳出“時間”的狹小立意,深刻地表述了成長過程中對時間的擁有和失去,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二) “材料”自評:通篇文章應用的材料是否新穎、生動、符合文章觀點,這是自評材料主要考慮的范圍,根據這一點進行對文章材料的增刪替換。比如,命題作文《責任》,學生選取了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做行文素材,在學生自評過程中,意識到了自己所選的材料大多數是感觸較深的生活案例,但材料引申意義不夠廣泛,因此,在對文章進行修改時增添了表現民族大義、國家責任的《燭之武退秦師》作為事例。這樣的修改不僅表現出了生活中要擔負的責任,還延伸出了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
(三) “結構”自評:在進行自評時要考慮到文章層次和段落是否通暢、連貫、布局是否合理等。比如,在寫作文《家風》時,有一位學生在行文過程中有兩段是這樣進行書寫的:“什么是家風?家風是家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做人準則,家風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無論是白紙黑字,還是言傳身教,家族的成員的行為都是在遵守家風的前提下進行的,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傳承和發展?!?/p>
“可知道歷史典故中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諺語傳遞的內在含義就是司馬家族的不忠不義的家風。從司馬家族的司馬懿開始的幾代人,都懷有謀反之心……”這位同學并沒有對文章的主題和立意進行修改,但在自評自改的過程中指出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容缺少連貫性,內容銜接太過生硬,在明確自己所犯的錯誤后,對文章進行了修改,在第一段的后面增加了過渡句“如果家風正,后代會沿襲家風,成為優秀的人才;家風不正,后代也會受其影響,養成相似的觀念和性格,甚至危害他人”。這樣的語段修改,加強了文章的整體連貫性,使文章的布局更加合理。
(四) “語言”自評:在進行評改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確保語言的通順合理,文章用詞要準確生動。語文作文的文體形式多種多樣,對語言的要求也存在很大差距,記敘文對語言應用的要求是具體、生動;說明文對語言應用的要求是準確、簡單;議論文對語言的使用要求是嚴謹,有邏輯性。除此以外,文章的標點,字體工整度以及書寫格式也在評改范圍內。
二、 教師自評方式的指導
(一) 典型評改:在學生的作文中挑選出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通過多媒體讓學生進行集體評改,從主題、材料、結構合語言幾方面發表意見,再對學生提出的意見進行篩選,摘揀出來讓學生探討評改是否正確,用這種方式來教會學生審題、立意、布局、選材、應用語言和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二) 評而不改:老師可以在學生評改前將作文閱讀一遍,在文章中寫出啟發性眉評、總評或標記處修改的符號,但不進行改正,再拿到課堂上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評語進行修改。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 師生面榷:老師對評改中發現的問題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學生明確文章的問題和修改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跟學生一起念一遍文稿,將需要改正的地方提出來,通過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發表意見,問題的方式不能太過生硬,比如,向學生提出如“這兒明白了嗎”“這里還有不懂的地方嗎?”等等,讓學生自己去考慮。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利于作文指導的針對性養成。
(四) 分組評改:在教學中可以建立學習小組,將不同小組的文章打亂分發給其他小組,評改時可以組織學生對同學的作文進行討論,并且教師要根據作文訓練的要求提出具體修改意見。讓組長將組員的修改意見進行結合,在文章的修改過程中寫出眉評和總評,教師要對這些評改進行分數和等級的劃分。文章在經過幾人的合力評改后,評語和評分就會更加的接近公正客觀,教師要對文章進行抽樣檢查,再提出針對性意見。
(五) 互評互改:老師可以將相同命題的作文分發給幾個學生進行互相評改,再從中挑選一個改后最優的文章作為事例進行討論,或者讓幾人對問題和評改意見進行口述,選一個學生執筆,共同合作出一篇作文,這樣的學生們就會在作文的寫作過程中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發揮出集體創造力。對于這樣寫出的文章,學生會更加自豪。
(六) 重評重改:讓學生對文章進行自評后轉交給另一個同學重新進行評改,這樣就可以發現自評的漏洞,完善文章。通過同學對原評改做出的改動,彌補自評的不足,修正錯評,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兩次評改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老師在進行作文課程總結時,要及時的對學生的創作進行評價,對好的文章要多贊揚和鼓勵。作文是學生的努力成果,老師及時對學生寫文的不足之處進行改正,肯定學生的進步和努力。對一些評改做的好的同學要適當的給予獎勵,對班級作文小組做出的總結給予恰當評價,提高學生的評改積極性,提高其作文的綜合水平。
三、 學生作文自評的意義
推動學生進行自評作文的意義重大。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實際評改中,如果學生想把作文評好,就一定會動腦思考文章哪里出現了錯誤?怎么寫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文章評改的樂趣,養成自評自改的好習慣。雖然學生自評自改的作文沒有教師評改的細致和深度,但學生會老師的評改進行細致的分析,相反,對自己評改的文章內容會印象深刻,避免在犯同一樣的錯誤,因此這種教學方法應給予肯定。
(段落刪減)
總之,學生自評作文可以真正的做到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對作文的理解和重視,在進行他人作文評改時,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作文寫作素養,得到良好的素材積累,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素養,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對學生良好行文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唐科升.材料作文自評自改模式摭談[J].中學語文,2017(30):56-58.
[2] 江玉期.作文教學與研究——培養學生自改自評作文能力淺探[J].考試周刊,2017(9):29-30.
[3] 劉虹.學生自評自改色彩作業的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6):94.
[4] 吉菊英.指導學生自改自評作文方法的實踐與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6):77.
作者簡介:張寶玉,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