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本文旨在語、數學科興趣測驗在2~4年級應用的信、效度。方法:采取隨機整體抽樣法,共發放了37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21份。結果:2~4年級學生語、數學科興趣分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分別為0.764和0.768,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43;語、數學科分量表的重測信度為分別為0.539和0.364,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59;各分量表與原量表各分量表的相關為0.31~0.82,總分與原量表的相關為0.79。各分量表與所屬量表的相關為0.38~0.85;各分量表與期末成績相關為0.19~0.41。量表在性別、年齡變量上存在差異顯著,城鄉差異不顯著。結論:該量表在2~4年級的信、效度良好。
關鍵詞:學科興趣;語文和數學;2~4年級;信效度
學科興趣是指學生對某一門學科或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指在掌握某學科內容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情感。學科興趣是學習興趣的一種,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習的重要變量,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渴望接近、嘗試、探究和掌握知識,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能提高學習效率的心理傾向。學科興趣研究在理論和測量方面日益得到重視。且學科興趣相關理論研究、課堂教學改進,均對標準化學科興趣測評工具需求日益增強。雖然國內學者研制了一些關于學科興趣的標準化測量工具,但現有的標準化學科興趣測量工具極少,尤其是建立在明確理論結構基礎上的本土化學科興趣量表極度稀缺。
本研究將4~6年級學生語、數學科興趣測驗在中低年級進行延伸,取2~4年級學生為樣本,對信、效度進行考驗,并與前一測驗進行對比,驗證4~6年級語、數學科興趣測驗量表在2~4年級水平上是否具有可靠性與有效性。揭示不同性別、年級,不同學校類型之間的語文、數學學科興趣體驗水平的差異,為進一步修訂、應用、編制學科興趣量表提供相關依據,旨在為我國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數學學科興趣的測試提供合理的工具。
一、 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1. 初測對象
采取整體取樣法,抽取2~4年級學生為被試。共發放了374份問卷,回收了374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21份,無效問卷為53份,有效率為85.8%。其中,二年級、三年級與四年級的人數分別為96,108,117人;男158人,占49.22%,女為163人,占50.78%;城市176人,占54.83%,鄉鎮145人,占45.17%。
2. 重測對象
本研究抽取某同一小學3、4年級各一個班共52人,對同一批被試在第一次測驗后間隔47天進行第二次測驗。回收有效問卷44份(三年級18份,四年級26份),有效率為84.6%。其中男24人,女20人。
3. 原量表測量對象
本研究選用某小學2~4年級各一個班共99人,在第一次測驗后間隔13天進行第二次測驗。回收有效問卷63份(二年級20份,三年級23份,四年級20份),有效率為63.6%。其中男33人,女30人。
(二) 測量工具
2~4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是在4~6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形成了53個題目的2~4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其中有7題為反向記分的題目),量表結構見表1。采用二值記分法記分,“是”記1分,“否”記0分,累加被試在53個項目上面的得分即得該量表的總分。
二、 結果
(一)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倫巴赫α系數分析同質性信度,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43,語、數學科興趣分量表的α系數分別為0.764與0.768,各分量表的α系數在0.36~0.68之間。2~4年級學生語、數學科興趣總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59,語、數學科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539與0.364,各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022~0.593之間。
(二) 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相關法計算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及各分量表間的皮爾遜積差相關。語、數學科興趣量表之間的相關為0.515。各分量表與所屬量表的相關在0.38~0.85之間。語文學科興趣量表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14~0.52之間,數學學科興趣量表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21~0.48之間。
從興趣與學習成績的關系來看,學科興趣的測量是為了預測學習成績,因此我們選擇語文、數學成績作為效標。本研究收集了某小學曾參加測試的二年級學生20人,三年級學生23人,四年級學生20人的語文、數學期末考試成績。因此本研究的效標效度是同時效度。由于年級差異,所以我們通過統計軟件換算成標準分之后分別計算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及各分量表與語文、數學期末考試成績的相關。語文學科興趣分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時效度在0.3左右,數學學科興趣及各分量表的同時信度在0.1左右。
(三) 干涉變量
1.月性別差異
我們對男女生的測驗得分進行獨立性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男女生在2~4年級語、數學科興趣測驗的性別差異非常顯著,男女生在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除FY4(語文切身性)分量表的得分外,女生得分都高于男生。
2. 年級差異
將不同年級學生的測驗得分作方差分析,結果表明,2~4年級語、數學科興趣測驗存在年級差異,且在各分量表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差異主要在2年級與4年級之間。
3. 城鄉差異
城鄉學校的獨立樣本t檢驗,無顯著差異。但城市與農村學校在語、數教師因素分量表(FY2與FS3),語文情感分量表(FY3)和數學切身性分量表(FS2)差異顯著,除數學切身性分量表農村學生的得分高于城市學生外,其余有顯著差異的分量表城市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
三、 討論
(一) 量表的信度
結果表明,語、數學科興趣量表總體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但個別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項目的刪除過程中,沒有完全按照量表的結構有比例的刪除。一般的,性能良好的能力與學習成就測驗的信度系數應達到0.90以上,性格、興趣、價值觀等人格測驗的信度系數應達到0.80以上。該量表的重測信度均在0.80以下,表明該量表的重測信度有待改進。在初測過程中,因考慮到有些學生聽不懂題目內容,采取讀題方式,在測驗過程中,小學生的出聲回答有相互影響的作用。且在重測的過程中,盡管通過獎勵的手段來鼓勵被試認真作答,但在測試過程中,不少學生還是有厭煩情緒,覺得題量太大,所以不免有學生出現亂答的情況,從而影響量表的重測信度。修改過的量表和4~6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之間的相關很高,即說明刪除掉的題目對整個測驗無大的影響,但在語文教師因素分量表(FY2)和數學切身性分量表(FS2)上的信度較低,還需要進一步修訂。
(二) 量表的效度
對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結構結果分析表明各分量表均對總量表作出了貢獻,并歸屬清晰。對量表的效標效度結果分析,Shiefele等人對一系列研究結果所進行的元分析表明,興趣與成就之間相關接近0.30。本量表的語文學科興趣分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同時效度在0.3左右,而數學學科興趣及各分量表的同時信度在0.1左右。根據上一標準,只能說語文學科興趣分量表的效標效度滿意。在數學學科興趣分量表中,FS2(數學切身性)和FS3(數學教師因素)兩個分量表的同時效度分別為-0.006和0.109,其原因可能是分量表的測題題目數量不夠,或者中途更換老師之類的因素。具體因素要做進一步考察。
(三) 干涉變量分析
性別差異比較結果說明2~4年級學生不太關注語文和數學的價值性。而語、數學科興趣量表教師因素與情感因素都有顯著性差異,這與小學老師所說的情況一致,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老師有很大的關系,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很大。除語文切身性分量表(FY4)外,女生在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從生理發育的角度而言,女生的生理發育早于男生,所以在學習方面,也較男生有優勢。
年級差異結果表明,語、數學科興趣量表及其他分量表上均差異顯著。2年級得分最高,3年級次之,4年級最低。且2年級與4年級之間的差異顯著,由于2年級是低年級,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對學科的興趣還沒有明顯的概念,而4年級的學生對語、數學科的概念都更加清晰,所以差異較大。
2~4年級學科興趣測驗無城鄉差異,還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深刻,體現在學生身上就是無論是城里孩子還是農村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都沒有顯著差異。本次調查的學校,城鎮學校一所是中南大學附屬小學,學生主要來自于大學教師子弟,一所是芙蓉路小學,學生主要來自常德卷煙廠的職工子弟,都是家境比較好的學生,學校師資比較雄厚。而浮橋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都是農民子弟,南塘小學是一所鄉鎮小學,處于工業區附近,學生都是一些外來務工者和農民子弟,學校師資力量比較匱乏,所以城鄉差異在教師因素方面差異較大。
四、 結論
(1) 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重測信度較低,與4~6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的相關較高。
(2) 該量表的結構效度和同時效度良好,但數學分量表的同時效度較低。
(3) 該量表在性別、年級差異顯著,城鄉差異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章凱.興趣與學習,一個正在復興的研究領域[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7-33.
[2] 李洪玉,何一粟.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其智力和性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天津師大學報,1994(6):38-42.
[3] 彭純子.高中生學科興趣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7):38-42.
[4] 劉麗瓊,范曉玲.4-6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的初步編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5).
[5] 張芙蓉.“對話”對中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5).
[6] 李杰,范曉玲.2-4年級語數學科興趣量表項目分析[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7] 金俞.心理測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139.
[8] Schiefele, U. Interest and learning from text,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1999,3(3):257-279.
作者簡介:曾凡梅,湖南省常德市,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