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種各樣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正在蓬勃開展,促進專業發展必須貫穿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反思”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專業素養,“實踐+反思”中的重要形式是對課堂教學進行實錄并反思。它能提高提問和理答的嚴謹性、促進搭建適切的“腳手架”、提高預設的準確度、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等作用。
關鍵詞:課堂實錄;教師專業發展;價值路徑
當下,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各種各樣的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正在蓬勃開展,每年假期教育行政部門都會組織在職教師進行崗位培訓,5年一次的教師資格認證也需要一定的繼續教育學時。這些舉措都指向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假期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反思”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專業素養。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本人以為“實踐+反思”中最有效的是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實錄并反思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 課堂實錄的內涵
什么是課堂實錄?它是指將課堂上師生活動進行實況錄像(或錄音),并以文字的形式將其轉錄下來。課堂實錄能夠客觀地記錄教師、學生的上課活動情況。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實錄,可以把教學活動中很多細節的內容全程實況記錄,它為我們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據相關研究,人類的記憶有三種,瞬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大約只有20秒,在瞬時記憶中大約只有10%的內容進入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時間約在1分鐘到20分鐘之間,若在此期間得不到進一步的加工存儲,則該信息難以被再現或再認。如果進入短時記憶的內容得到有效強化則可能轉變為長時記憶。根據記憶的這一規律,課堂中絕大部分的信息屬于瞬時記憶,很多教學細節的內容在幾秒或幾分鐘內遺忘,只有那些重要的內容下課后可能還有一些印象。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回憶、強化及反思,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腦海中僅有的這些印象也會逐漸淡化直至遺忘,如果再想回顧和反思課堂教學就難了。因此,雖然我們很多老師就同一內容已經教了N多遍,但是仍然沒有多少改進和提高,仍然在原地踏步,原因就在此。本人經過實踐深刻體會到課堂實錄對專業發展具有很大促進作用。還蠻有成就感的。
二、 課堂實錄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1. 課堂實錄提高課堂提問和理答的嚴謹性
人們常說,問題是思維的發生器,“問題的發現、探索、解決和拓展,是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學習動力與學習活動有機統一起來的主線”。可見問題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習動力和學習活動的有序進行,高質量的問題一般是精準、嚴謹的問題,什么情況下我們所提的問題是精準、嚴謹的呢?往往是在公開課或者教學比賽中做得比較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由于對問題研究相對少一點因而教學質量要差一點,因為前者作了精心的準備,后者相比準備較少。因此,不少老師在公開課或比賽后發出感慨“這樣的課一次就夠了”,由此看來公開課或者教學比賽對我們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多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提問的設計缺乏研究,也難怪我們教了多少年的書也沒有太多的成就感、幸福感,只有職業的疲憊感!
我們平時覺得日常教學中只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析清楚,學生考試成績還不錯,就覺得自己的課堂不錯,對自己的課堂提問還是有把握的,但課堂提問到底怎么樣呢?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下表是筆者對在我校進行的市級優課評比獲一等獎的兩節課進行實錄后的對教師提問進行的歸納。
從表中我們不難發現,兩位教師提問的問題很多,但低質量的問題(包括自問自答的問題、不需要學生回答的問題、重復問的問題、設問不太嚴密、指向不明確的問題)占比約為70%,這些低水平、缺乏思考性的問題沖淡了課堂教學。精心準備的課堂尚且如此,可以想像我們平時的日常教學中問題質量如何!當然,如果沒有課堂實錄就不可能發現這么多的問題,就像觀摩教師對這兩節課的“問題”評價那樣——設問嚴謹、條理性強。
一個縝密的“問題”會有利于學生的思考、激勵學生去思考;一個嚴謹的解釋使學生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一個不科學、不嚴謹的“問題”會使學生墜入云里霧里,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往往回答不完整甚至根本回答不出,這時老師要進行引導、補充,這樣就浪費了時間,可能某一個“問題”浪費的時間不多,也就一、兩分鐘,一節課出現這樣的三五個“問題”,浪費的時間就多了。這就是為什么課堂教學的進度與我們的預設進度總是有這么一點距離,本應該可以完成的內容卻沒有完成!
因此,通過課堂實錄能夠使我們認識到課堂提問、解答嚴謹的重要性,使我們能夠回避許多可有可無的“問題”、許多不嚴密的“問題”、缺乏思考性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抑制住要“發揮”的沖動,從而使教學語言更加精練,教學過程更加簡潔。也能夠避免使問題止于答案,從而使“問題”真正起到引領思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2. 課堂實錄使預設更準確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建構,新學習的知識是在原有知識結構基礎上的延伸。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基礎上進行延伸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預設的時候準確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區”,知道他們在哪里,從哪里出發。實際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由于沒有現成的原始資料,往往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確定學生“應該能夠掌握這一知識”的,因為上一屆學生出現這個問題,是這樣處理的,這一屆這樣預設是沒有問題的。殊不知,你所教的這一屆學生與上一屆學生相隔的時間至少也有一年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究竟是如何學習的、在學習時遇到過哪些困難我們也許早已忘了。而且不同時期的學生學情沒有可比性,因此依據以往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教學的起點是不科學的,是一種一廂情愿。能否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決定了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針對性和適切性。教學設計得過于簡單,就失去了挑戰性,學生“不跳就能摘到果子”,課堂教學是低效的;設計得過難,學生“跳起來也摘不到果子”,課堂教學同樣是低效的。而難易程度的把握需要準確了解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搭臺階”,幫助學生一級級往上走,在學生有能力的時候“撤臺階”,讓學生直面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有了對學生的思考,我們的教學設計才能貼近學生,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路徑。
通過經常性地進行課堂實錄,使我們能夠及時記錄發現學生回答自己所設計問題的基礎知識儲備夠不夠?以學生現在的能力能否解決這一問題?我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學會?學生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還掌握得不好?學生哪些能力發展的比較好?哪些能力還沒有到位且必須加強?從而使我們可以比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現有發展區”,使我們在教學預設的時候減少許多“應該知道”、“時間應該夠了”的主觀臆斷;使我們在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能夠更多地考慮“我設計的活動學生能夠正常進行嗎?提出的這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嗎?這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質量可能會怎樣?我們怎樣使學生達成這一目標?學生在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我們怎么去解決問題?”使我們的預設更接近學生的基礎,能夠為學生學習新知架設好適切的“腳手架”,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和成就感,為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產生終身學習的愿望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的時間分配直接影響到課堂每一個活動的能否順利進行,如果活動的時間過少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活動不能充分展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如果活動時間過多則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導致其他活動時間減少,進而使課堂效率降低。我們在備課時對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往往是基于自己對某一活動的認識來進行分配。因此,也就出現了課堂活動時間及教學效果與我們的預設相差一大截。于是我們總在辦公室里埋怨學生如何如何的差,卻不知道去反思自己預設的教學活動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學生活動的時間長短恰當嗎?正因為沒有這些預測性反思,于是我們永遠達不到一流的專業水準。
課堂實錄客觀公正地向我們展示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情況,從中我們會發現哪些活動需要較多的時間,哪些活動則不需要太多的時間。由此,我們就會知道教學效果為什么沒有預想的好,為什么教學進度沒有預想的那么快,為什么教學活動沒有預想的那么流暢。從而使我們預設的活動及時間安排更精準、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使教學過程流暢、自如,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就會得到大大地提高,學生就會感到學習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為我們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習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 課堂實錄能夠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在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的根本性判斷與看法;是教育主體在教育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它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們再熟悉不過,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到底落實得如何呢?通過對課堂實錄的研究,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并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還是被老師牢牢地把持著,從目標的預設、活動的設計、問題的提出、到學業成就的評價,學生根本沒有話語權,學生始終不是主體,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提出的這些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被動地習得知識、提高能力。而學生是如何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呢?這些往往是教師所忽視的。如果經常性地進行課堂實錄并進行反思,我們就會非常自然地“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自然想到學生能夠解答嗎?會怎么解答?如果學生解答有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答這個問題?從而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設計問題和活動,自覺地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三、 課堂實錄的實施途徑與策略
課堂實錄說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實施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為使課堂實錄真正起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結合本人的體會覺得在做課堂實錄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多種輔助工具同時使用。我們在做課堂錄像或錄音的時候,為了全面掌握課堂情況最好是多個錄像錄音同時進行,一方面防止錄像、錄音設備臨時故障,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全面地反映課堂情況,便于更好地反思。當然最好把進行實錄的課放在錄播教室進行,這樣可以運用不同的錄像看到教師和學生的場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上課情況,為做好教學反思提供更真實的材料。
2. 及時儲存并轉錄為文字。我們進行課堂實錄應該在上課結束后立即進行,不宜拖較長時間,不要以為上課的錄像或者錄音就在那里,過一天也許沒有什么問題。其實,在教學生活中有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可能偶然的原因會導致錄像或錄音被刪了,或者再錄后儲存卡打不開了,這樣辛苦錄下來的課就無法進行實錄了。另外,我們在進行錄像或者錄音的時候只能看到一個局部的場景,肯定有不少是記錄不到的,如果剛下課就進行實錄還可能回顧起來某些不在錄像或錄音中的內容,時間長了肯定想不全面了,這樣我們在圍繞實錄進行反思的時候就受到影響。
3. 實錄后及時反思。上課后對錄像或錄音進行了文字實錄,我們通過對實錄的研究會及時發現課堂上的優缺點,及時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實錄后及時進行反思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僅能夠借助實錄,而且自己對課堂的印象還非常深刻,課堂的感悟還非常強,上課的激情還在,有利于及時地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并寫好教學反思或后記。如果時間間隔長了再做反思,沒了激情,當時有不少想法在腦海中閃過后就會遺忘,這樣對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就削弱了。
4. 加強理論學習。課堂實錄只是還原了上課的真實情況,要使課堂實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除了我們反思上課與預設之間的差距外,還必須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思考這個問題必須要以科學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否則不會有多大的改進。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之余應該多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及相關教學理論,多閱讀教學理論雜志,了解最新教育教學的發展形勢和趨勢,這樣我們的教學反思才更有科學性、針對性,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專業發展才會更快、更高。
參考文獻:
[1]李有毅.“問”無止境[J].人民教育,2015(07):48.
[2]王佳蕾.教學設計要從分析學習起點做起[J].教學與管理,2016(32).
[3]沙培寧.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J].中小學管理,2015(06):01.
作者簡介:
宋健,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