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慧 徐治鵬 王鵬飛
摘 要:隨著高等學校的不斷擴招,經濟困難生在高校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困難生作為一特殊的弱勢群體,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與學校的廣泛關注。目前,濟南大學已經形成了以“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困補助、綠色通道、輔導員家訪”為核心的資助體系。多措并舉資助體系的構建,有效緩解了困難生的經濟壓力,但是在該資助體系中僅有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為有償資助,其他為無償資助,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無償資助模式影響下產生“等、靠、要”等消極思想,不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推進。倡導資助模式改革,由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迫在眉睫。本文以濟南大學資助體系為例,針對無償資助存在的弊端及有償資助的優勢展開討論。
關鍵詞:無償資助;有償資助;育人;資助體系
目前,濟南大學在校生3萬6千余人,其中2017學年認定貧困生9千余人,貧困生人數占全校總人數的25%,切實做好貧困生的資助與育人工作是當前資助工作的重要任務。在做好貧困生物質資助的同時,內在精神、綜合素養、就業能力的提升將是我們工作的核心。改變現有的資助模式,加大有償資助在資助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從“扶貧”到“扶志”轉變,對于做好立德樹人,推動我校資助工作持續、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無償資助的弊端
目前,在濟南大學資助體系中,無償資助居于主導地位。隨著立德樹人工作的深入推進,無償資助在育人中的弊端越來越明顯。
(一) 不利于高校立德樹人:無償資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贈與性與無償性”,即學生在享受助學金權利的同時不需要付出勞動。無償資助雖有效改善了貧困生家庭經濟現狀,但單純物質幫扶,助長了學生不勞而獲的心態,不利于學生自強不息品德的養成,不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推進。
(二) 資助資金具有不可再生性:目前,濟南大學各類獎助學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企業捐助、校友捐贈。無償資助因其“贈予性”的特點,學生獲得資助后不需要償還,因此具有單向性、不可再生性、非循環性等特點,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資金,以保證學生享受的資助額度不會降低,這無疑增加了國家、社會與學校的負擔。
(三) 無償資助違背教育公平原則: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義務教育,不再具有“免費性”的特點。但是,無償資助免費將國家、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到部分貧困生身上,致使所有的同學不能平等的享用教育經費,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 有償資助的意義
有償資助,更加關注對學生“造血式”的幫扶,而不是簡單的“輸血式”式的資助。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 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作為典型的有償資助模式,通過高校為貧困生搭建工作平臺,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還能提高與人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有利于貧困學生在勞動與實踐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提高就業所需的技能和品質,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有助于學生高尚人格的養成:貧困生作為一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不僅在經濟上處于劣勢,而且容易存在自卑、孤僻、敏感等心理問題。通過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有償資助的途徑,有助于貧困生樹立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品質;通過實踐和鍛煉,能夠有效提高貧困生的抗壓能力和抗挫能力;通過勞動,感受到助學金的來之不易,懷感恩之心來看待國家、學校給予的幫助,借此契機,激勵貧困學生努力學習,將來回報學校、社會。
(三) 有利于提高貧困生資助的精準性:在有償資助模式下,“天下再無免費午餐”,貧困生需要通過勞動獲得資助。這對于一些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往往不愿意付出勞動,這在無形中巧妙地將有意向申請助學金的非貧困生拒之門外,減少了貧困生認定的工作量,提高了貧困生認定及資助的精準性,有利于資助模式從“漫灌”向“滴灌”轉變,做到精準資助。
三、 有償資助的途徑
在繼續堅持現有多措并舉資助模式的前提下,在授予“魚”的同時也給予“漁”,積極倡導有償資助。
(一) 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體系:國家資助部門應進一步簡化助學貸款流程,提高助學貸款的到賬效率;完善貸款學生誠信網絡平臺,提高學生個人信用,提升貸款回收率,降低違約率。完善助學貸款網絡信息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加強對貸款學生畢業后去向追蹤,強化貸款對學生的資助及育人功能,進而形成完善的國家助學貸款網絡。
(二) 積極增加勤工助學崗位:濟南大學的勤工助學主要以公共服務為主,如教室衛生打掃,檔案整理,崗位類型單一枯燥。首先,高校應當從政策上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其次,應當拓寬勤工助學的途徑和渠道,革新勤工助學模式。從傳統的勞動型向實踐型、技能型轉變。如把勤工助學與社會實踐、求職就業、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增加勤工助學崗位,而且可以讓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提高多方面的技能,有助于貧困生的成長與成才。
(三) 搭建貧困生實習平臺:隨著高等學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貧困生一般沒有資源、人脈,只能靠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來提高就業競爭力。高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貧困生搭建實習平臺,免費介紹實習崗位,提供實習機會。通過在校實習,使貧困生學生在獲得實習補助的同時,能夠掌握求職所需的必要技能,增強將來在就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資助體系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國家、社會、高校等形成合力,資助與育人齊抓,物質與精神齊脫貧。
參考文獻:
[1]衛艷濤.高校貧困生有償模式的思考[J].今日財富,2017(3).
[2]徐美華.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機制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
[3]張玉敏.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機制研究[J].科學論壇,2016(9).
[4]王林君.從無償資助到有償資助:高校貧困生資助范式轉換探析[J].財富時代,2016(1).
[5]楊偉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育人結合的對策分析[J].青年文學家·教育論叢,2013.
[6]陳建華.高校內勤工助學實體化的比較優勢及發展策略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6).
[7]鄭節霞.高校貧困生資助方式的思考——從無償資助轉變為有償資助談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
[8]黃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7(3).
作者簡介:
李健慧,徐治鵬,王鵬飛,山東省濟南市,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