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巧妙借鑒,靈活運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德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我們的精神和智慧寶庫。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如果巧妙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 如何做人
古人云“未曾學藝,先學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引導學生學會做人,也是我校教育理念——“為全人素養之達成,為生命境界之提升”的具體體現。在高一新生入學之初,從學生今后長遠發展出發,我和同學們一起制定了我們班級的目標——做正直之人,成有用之才,平時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做正直的人,做堂堂正正的人。在引導如何做人這方面,我借助了儒家思想的一些觀點,例如借用了《論語·學而》中的語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對人誠信,關愛他人,給學生灌輸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含義,熟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志氣,要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君子風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從儒家思想中學會自尊自律,勇于承擔,對自我和他人負責,做事要有社會責任心,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有氣節的人,能明辨是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 如何做事
在做事方面,我選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印到班級宣傳牌上,作為我們的提示語。結合《道德經》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句,教育學生,凡成功者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的。荀子《勸學》篇也講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告訴學生積少成多,聚沙為塔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是慢慢來的,小的事情做好了,自然可以做大事。這樣使學生能沉下心來,從日常行為(包括宿舍內務整理、教室衛生區打掃、兩操活動)到學習上都能從點滴做起,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 如何學習
學習是一件持久的事情,學生總會存在各種不同的情況。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利用幾次主題班會的機會,我和學生分享了《莊子》中的幾則故事。一是《養生主》篇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的一把屠刀用了十九年,“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原因就是庖丁掌握了牛的生理結構,找到了解剖學方面的規律,告訴學生學習也是需要來找規律的,要建立錯題本,分析錯題,積累各種題型,掌握了題目規律,自然事半功倍。二是《逍遙游》篇中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兩句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告訴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學習要厚積薄發,不能忽略基礎,本末倒置,否則無法在今后出現質的飛躍。三是《達生》篇中“佝僂者承蜩”的故事,孔子到楚國去,經過一片樹林,看見一位駝背的老人用竿子粘蟬,粘起來就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容易。孔子便上前詢問是如何做到的,老者回答說:“我經過了五六個月的訓練,直到能在竿頭疊放五個泥丸而不掉下來,而且粘蟬的時候我立定身子就像木樁那樣,我用手臂執竿一動不動,就像枯槁的樹枝。雖然天地那么廣大,萬物眾多,但我心中卻只注意著蟬翼,心無雜念,不去左顧右盼,不因紛雜萬物而分散對蟬翼的注意。”孔子回過頭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聚精會神,這不就是說的這位駝背老人嗎!”通過故事引導學生學習需要靜下心來,心無旁騖,要做到“入室即靜,入座即學”。這樣課間教室環境安靜了很多,學生會盡最大的可能去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 如何堅持
我們都知道,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生的學習經常遇到瓶頸期、懈怠期,學生學上一段時間感覺沒有明顯進步時,就會出現懶散的現象。我經常借助于“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行百里者半九十”“防微杜漸”等名句來提醒學生,要時刻謹慎,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學習貴在堅持。荀子告訴我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成功的秘訣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你是否能夠持之以恒。同時和學生分享“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故事,讓學生能做到堅持不懈,平穩度過學習的瓶頸期,有進一步的提高。
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中還有非常多的智慧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挖掘。其中很多思想、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如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拼搏進取精神,推崇仁者愛人的“仁愛”原則,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方式等等。如果能靈活運用到中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精神境界以及樹立道德標準,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其終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秦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研究綜述[J].文學教育,2017(08):50-52.
[2]秦永芳.試論在青少年德育中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學術論壇,2007(08):150-153.
作者簡介:
于東威,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