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在實行新課程改革之后,教材使用上實行了“一標多本”的模式,即統一在一個課程標準統領下,各省轄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多個版本的教材,新教材和原教材的體系及結構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魯教版為例,分必修和選修兩個系列,必修共三本書,每本書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分三節內容,每節后都有活動內容,長期以來,對于教材活動內容的定位和處理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結合多年實踐,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地理教材;活動內容;處理策略
一、 教材活動內容部分的定位分析
高中地理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任務,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教材是課程標準的載體,用好教材是課程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條件。用好教材就要求我們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結構,對于教材編排的模式和各組成部分的作用有個準確的定位。
魯教版教材的活動內容一般出現在每一章節的最后或是每一子標題內容的正文部分后面。一般少則一個活動內容,多可達三個。既然是出現在每一章節的最后或正文交接的區域,那就應該看作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能夠發揮它的教材功能,要能與教學過程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要與教材結構中出現的“問題導入”和“知識窗”區分開來。“問題導入”的主要任務是情境導入,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和教材要講解的內容緊密結合。“知識窗”則是對相關地理現象和地理名詞的解釋說明,大多起到“資料包”的作用。這樣一來,就要求我們不能任意使用該部分內容。我們既不能把活動內容一律作為導入內容,首尾倒置;也不能把活動當作附屬的資料,一概一讀了之或者不聞不問。
基于活動內容的特殊性質,教材的活動內容應該體現“用教材”這一初衷,應該體現對章節內容學習的幫助,應該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章節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加深、拓展學習。這里的安排在章節內容學習之后,也不能絕對化,有的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需要提前做好安排部署的工作,也可以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以有利于活動內容的教學開展。
二、 教材活動內容部分的形式分析
魯教版教材必修部分是三本書:必修一以自然地理為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為主;必修三以區域地理為主。每本書的每一節后或中間都有活動內容。活動內容的出現形式大多是以下幾種。
(一) 以案例的形式出現。比如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節課后活動“閱讀下列有關海南島的一組地圖,回答問題”,配了三幅圖:“海南島的地理位置”圖、“海南島地形與礦產資源分布”圖和“海南島的交通和旅游”圖,設了三個問題:1. 說說海南島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2. 分析海南島的自然地理條件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3. 簡要分析海南島經濟發展的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該種活動類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技能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以鞏固練習的形式出現。比如必修二第一節課后活動“1.讀圖116,并對照世界政區圖,分別找出10個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0‰以下和20‰以上的國家,說說他們的地區分布有什么特點”和“2.閱讀表114,分析我國三國時期人口數量急劇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間人口數量迅速上升的原因”。該練習還配了一幅中國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統計狀況圖。
該種活動旨在通過學生的練習,拓展學科視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三) 以實踐的指導意見形式出現。比如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二節課后活動“在學校所在的城鎮地圖上,找出當地的主要工廠,說說這些工廠布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及這些工廠對環境的影響”。該活動旨在指導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這類活動需要在課外完成,而且需要各方面要素的配合才能順利實施。
三、 教材活動內容部分的實踐嘗試。
案例:以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節課后活動為例。
魯教版必修三第一節課后活動是關于海南島的案例(前面已經介紹過)。本人在處理時,緊緊圍繞活動給出的三個問題,分組展開討論,在充分點評的基礎上,給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對標準答案進行二次學習。在標準答案中畫上下劃線,提煉答題方法和要領。
具體如下:
(一) 海南島地理位置的主要特點。北緯20°以南,位于熱帶,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處于廣闊南海的西北部。位于陸上國土與海上國土的結合部位,靠近珠江三角洲,臨近港、澳,毗鄰東南亞;地處連接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
(二) 海南島自然地理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四面環海,海上交通方便,利于對外交往;以熱帶氣候為主,終年高溫,降水充沛,利于熱帶作物生長以及向北方地區輸送反季節瓜果蔬菜,為北方主要育種基地;以山地、丘陵和臺地為主,海岸平原帶面積狹窄,植被茂盛,生物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經濟作物,而糧食作物的種植受到局限;礦產種類豐富,為工礦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旅游資源豐富且潛力巨大,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三) 簡要分析海南島經濟發展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海南島靠近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臨近港澳和東南亞,便于引進資金技術;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海上交通位置重要,既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又是開發海洋的前沿;海南島與東南亞國家隔海相望,處在西太平洋環形經濟帶的中間位置(日本至新加坡),便于開拓國際市場;享有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區位、資源、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這都是海南島社會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
該活動的組織的突出優點是進行了“標準化呈現”和“二次學習”兩個環節。“標準化呈現”給出了學生復習記憶的標準材料,這部分答案的直接給出,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節約課堂寶貴的時間,利于對結論性知識的歸納總結。“二次學習”提升了學生的地理技能運用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以上案例只是眾多課后活動的冰山一角。對于課后活動的處理方法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實踐中,必須“因材施策”,靈活處理。在能力立意的課程改革大背景下,重視課后活動部分的學習價值,發揮教材結構整體性優勢,定能豐富我們的課堂,提高我們的課堂,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李治球,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