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樂嘎 趙斌 吳靈敏
關鍵詞 大學文化 思想政治 教育 價值 實現路徑
作者簡介:通樂嘎,河套學院蒙古語言文學系,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生態、區域發展;趙斌,河套學院農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栽培、耕作;吳靈敏,河套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與能源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89
大學是孕育人才的搖籃,每年為國家和社會輸送的人才不計其數,之于社會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來全球一體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為了保證企業能夠始終保有蓬勃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在引入人才時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國的高等學府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與此同時,各大高校還應認識到大學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能夠將二者緊密的融合到一起,實現大學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礎保障。
所謂大學文化,就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結合體,能夠體現大學的獨特魅力,在培育人才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致力于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之充分發揮所長,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具體而言,大學文化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以下幾點聯系:
(一)大學文化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大學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傳授學生步入社會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氛圍,讓學生的思想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以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價值觀念,使學生養成不怕失敗,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這恰好是大學文化內涵的一個分支,學生在大學期間內將被逐漸滲透大學文化,傳遞大學精神,并將大學文化迅速輻射開來,讓更多的學生來認識大學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還能從道德層面上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力的約束,使之嚴格遵守大學制度,保證大學教育的規范、有序開展。這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不謀而合,因此,大學文化常常被當作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借助大學文化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
(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文化指明了方向
大學對人才的培養要以國家的政策法規為依托,適時地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以滿足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快速就業,使學生能夠發揮所長,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創造效益。在大學人才培養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能夠對國家政策和社會輿論加以把握,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近黨組織和學生群體的距離,確保學生能夠牢牢團結在黨組織周圍,自覺服從黨的領導,為黨組織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大學文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促使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念趨于一致,最終成為思想先進、立場鮮明、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
(三)大學文化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一般來說,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存在雷同性,比如說大學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建設社會主義為目標,主要任務為培育人才,通過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展現文化育人的功能,循序漸進的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能夠明辨是非對錯,善惡美丑,堅守本心不動搖,確保大學生的素質、知識、能力協調、全面的發展,進而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質的新時代人才。正是因為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如此多的相似點,所以將二者融合滲透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這是實現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最佳途徑。
在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即將教育等同于說教,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較單一,教師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一味的批評和指責學生,勒令學生立即改正自身的缺點,在平時很少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想法缺乏了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獲得學生的理解和支持,部分學生甚至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觸心理,大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借助大學文化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更易于得到學生的認可,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值得在大學中予以推廣,而達成這一理念的必要前提就是了解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
(一)大學文化具有思想塑造功能
大學生要在大學校園里生活四年以上,校園的硬件設施和文化環境都會給學生的思想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學生思想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被感染而改變的,良好的大學文化能夠塑造學生堅韌的品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取之所長,補己之短,不斷的完善自我,優化自我。與此同時,大學校園的硬件設施也應保持先進性和現代化,為大學教育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保障,這樣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滿足,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
(二)大學文化具有示范作用
大學文化的示范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的示范作用。教師作為大學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師的言行能夠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公平公正的對待每個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征服學生,促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學習教師身上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學生的示范作用。學生之間既是競爭,也是合作的關系,挑選學生中的先進分子作為榜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之經常將自己與他人相比較,有助于學生的反思和改正,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穩步提升。
(三)大學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大學文化可以認為是無數教師和學生思想信念的凝聚體,對于學生而言具有著巨大的凝聚作用,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文化的這一功能,組織多樣化的文體活動,將學生牢牢團結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明確的目標,使學生向著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會互相扶持,互相學習,學生之間的情誼將會更加的深厚,進而形成一致的價值觀念,能夠始終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學生樹立的理想也會更為遠大和崇高。
(一)利用物質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樓一景皆可以看作是獨特的風景,給予了學生不同的感官體驗,讓學生沉醉其中,流連忘返。由于學生的審美水平在不斷提高,對校園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設大學校園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校園設計中,增強學生對大學的歸屬感,喚醒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在校園的規劃和設計中還要將校園文化融入其中,隨處可見的人文景觀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學生感受到校園文化的精髓,并將這種文化理念廣而傳遞出去,鐫刻進學生的靈魂深處,促使大學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二)以大學精神引導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大學生作為先進的群體,在思想意識上容易受到強烈的沖擊,產生錯誤的思想,作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這類現象在當今的大學校園中十分普遍,嚴重威脅著大學生的身心安全,給社會也埋下了諸多隱患。為了轉變這一現狀,創建寧靜、安全的大學校園生活,需要大學領導能夠認識到大學精神的作用,運用精神文化來教育學生,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平衡點,引導學生形成愛國、愛校、愛家的先進思想,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奮斗目標,學會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熱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領導和全體教師能夠高度重視,與大學教育相結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以營造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三)規范管理行為,打造大學行為文化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言傳和身教處于同等地位,教師要以身作則,規范自身言行。實際來講,教師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自己的道德品行滲透給學生,因此在管理環節當中,教師要傳遞給學生正能量,樹立高尚的人格,這些都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學高為師,身正示范”,教師的形象、思想和教學態度對學生的影響十分重要,是引領學生學習知識和做人做事的明燈。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高尚的個人品格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滿正能量。其次,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學校管理者應為學生生活和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優質的服務。開展多元化的校園活動,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讓校園充盈文化氣息,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大學制度文化
規范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活動的行為標準,也是大學校園管理活動的依據,科學的制度體現了大學辦學理念及辦學目標,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合理的管理手段。現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當代大學教育教學有了新的目標和任務,其中,建立大學章程,完善校園制度文化是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大學章程涉及到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它包羅萬象,是學校開展一切活動的行為準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章程對于促進學術研究的作用逐漸明顯起來,這是大學精神本質的追求與體現。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大學自治,而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術自由。我們要著力推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繼續加強和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制度,從大學立法的角度保障其有效運行和實施,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文化,通過價值理念、行為規范的確立傳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綜上所述,大學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大學文化指明了方向,正是由于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再加上大學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無法取代的價值,所以利用大學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促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的發揮實效,進而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方霞.基于大學文化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8).
[2]張小芳.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滄桑.2013(4).
[3]梁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討.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
[4]王輝.論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