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課改對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讓學生多渠道、多視角、廣范圍、全方位獲取知識已作出了相關要求。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在低年級教學中,只有將知識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在課件中發現知識,找到生活,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列舉低年級語文教學事例,闡述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輔助低年級語文學科教學。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信息技術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美國大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就明確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也強調“依據生活而教育,培養活生生的人”。讓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是大數據時代下教學的一種必然趨勢。教學時,讓多媒體信息技術提供的語文教學主題、教學素材、教學內容源于生活,服務于教學重難點,服務于學生思維,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一、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1. 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一邊播放古箏曲子《高山流水》,一邊循環播放山水畫面,再結合教師對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感人故事的深情講述,從而達到在開課時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作為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困難,為整個教學活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有了興趣,那么課堂效果和課堂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2.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課文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們要以學生為本,緊密聯系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開展教學活動。教學中,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語文課文變為學生認識生活的活動,體現語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秋天》這篇看圖學文,教學時就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點,抓住秋天田野美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先出示藍天白云、豐收場景、秋天樹林等場景圖讓學生進行看圖說話,這樣學生不但興趣濃厚,效果明顯,還印象深刻。
3.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生字教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字詞中的“難、易”字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提高字詞認知技能。比如小學語文第一冊中“鳥”字的筆順不易掌握,就可通過信息技術制作一個寫“鳥”字的動畫,動畫播放一筆一筆的寫,配之筆劃聲讓學生認識筆順。又如“鷹、辯、摔”等多筆畫的難寫字,可讓學生跟著動畫書寫,然后把一個個部首整合在一起,對于易錯字,閃動筆畫或偏旁。另外針對小學生易寫錯字,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根據學生犯錯的原因用多媒體設計改錯題,讓學生做尋找錯別字的“啄木鳥”,并進行正確書寫,引導學生找出錯字后,放大錯字或將錯字移至別處,閃動錯的筆劃或用錯的形旁,這樣的教學完全可以加強低年級學生大腦的刺激。
4.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抽象知識的學習。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與低年級語文課程內容整合,對學生進行形象遷移教育,從而輕松獲取知識,效果非常明顯。如針對小學生識字記憶較快的特點,采用舉一反三的練習學習法學習:課件出示以“巴”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教師可設計動畫,把“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這樣的練習,既能擴大識字量,又可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又如“渴、喝”兩字極易混淆。教學時可先隨圖出示“喝”字,讓學生明白喝水要用口來喝,閃動偏旁“口”,加深刺激,接著隨圖出示“渴”字,讓學生明白是缺水了,這種由圖到字,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低年級學生生活中的實踐作用
1. 從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創建教學情境。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應讓學生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聯系生活獲取知識,并主動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營造學生親切熟悉的語文學習情景。如在教學有關垃圾方面的內容時,可創設生活中扔垃圾的情景:將貴重物品不小心扔到家里的垃圾桶里,還可以揀出來,萬一已經扔到垃圾車上被拉走了,就找不回來了,生活中的情景勾起了學生對以往生活的聯想,他們都扔過玩具,都有扔掉的玩具找不回來的經歷,理解生活的意義。
2. 將信息技術貫穿于低年級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數教師還是以教材為教學內容,給學生的感覺是只有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才看到豐富的網絡生活。讓信息技術與低年級語文學科相結合,不但對語文教學本身有幫助,還能使語文教學更有趣,更受學生歡迎。比如學習“用計算機制作板報”時,整合語文學科中看圖說話的寫作;在學習了“搜索引擎”一課后,學生在其他學習中遇到問題是能想到用網絡去了解一些信息、觀看視頻圖片資料,讓小學生知道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應用在學科上,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又如學生知道一些傳統節日后,可讓他們結合母親節,進行“我為母親做賀卡”電腦繪畫,“感受母愛,感恩母愛”網上留言,制作“我的母親”PPT演示文稿等。
3. 將信息技術貫穿于低年級學生重難點中。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時。本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是:通過平凡的小事感受周總理偉大的人格。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理解完課文內容后,借助多媒體播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視頻,通過視頻把離學生很遠的事物一下子展現在眼前,更加的直觀形象;同時,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上人們的表現和反映——無比的傷痛及對周總理深深的不舍,使學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和空間。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總之,信息技術能將各學科知識組合,教師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領悟信息技術是為學科學習服務的,要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架設起學與用的紐帶,做到教學與大數據時代接軌,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真正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把信息技術課變成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彭興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4).
[2]王雪煥.有效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2).
[3]米進福.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
作者簡介:
周進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甕安八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