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祿 楊秋生 崔敏
摘要:在規劃管理和編制過程中,小區配變電所的設置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市民經常對小區配變電所選址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并成為上訪的熱點問題,如何科學確定小區配變電所與其他建筑物之間的安全間距,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如何合理布置小區配變電所,成為規劃編制和審批單位面臨的重要問題。為切實解決小區配變電所有關問題。
關鍵詞:非典型性 傳統村落 特點剖析 保護
一、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思路
1、首先對現有規范進行分析研究,針對國家規范中的強制性和普通性條文進行分析,分析聊城市現狀,并積極與其他專業部門結合,提出科學、合理、具有說服力的安全間距要求。
2、聯合具有環保資質的機構進行相關研究,通過對現有小區配變電所墻外電磁場強度進行檢測,同時檢測電磁場強度衰減至安全范圍所需要的距離,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小區配變電所的實際安全間距。
3、通過座談、討論等形式,學習他們在處理類似問題上的經驗,綜合多方位多角度的關注訊息要點。
二、存在問題與研究方向
1、現行規劃管理情況
關于小區配變電所的設置,省內各地市規劃主管部門在進行規劃審批的過程中一般按照國家相關規范及地方管理技術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審批。
2、基本爭議點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有市民反映按照《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242-2011)4.2.3條,條文說明中指出:“考慮到住宅建筑的特殊性,建議室外變電站外側與建筑外墻的間距不宜小于20m,因為10/0.4kV變壓器外側(水平方向)20m處的電磁場強度(0.1MHz~30MHz頻譜范圍內)一般小于10V/m,處于安全范圍內。”據此市民要求小區配變電所距住宅的距離大于20m。
3、相關地市執行標準
聊城市:小區配變電所安全間距主要根據《聊城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第一百一十九條至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以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第5.2.2、5.2.3條的規定,小區室外配變電所與裙房和其他民用建筑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6米,與高層民用建筑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9米(注:建筑耐火等級為一、二級)。
濟南市:目前濟南市規劃局在審批住宅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未采納“20m”的距離要求,也未有市民提出相關要求。濟南市規劃局對于小區配變電所的安全間距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確定的防火要求確定。
萊蕪市:萊蕪市規劃局在審批住宅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時不審批小區配變電所,萊蕪市將小區配變電所作為設備而非建筑物進行處理,修詳規中不規定配變電所的位置、規模及進出線,小區配變電所也不發證,只是在規劃圖紙中以點的形式,指出配變電所的數量和大致位置,配變電所的具體定位和規模完全由供電公司確定。萊蕪市供電公司在對小區配變電所進行定位時未采納“20m”的距離要求,也未有市民提出相關要求。
菏澤市:目前菏澤市規劃局在審批住宅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未采納“20m”的距離要求,也未有市民提出相關要求。菏澤市規劃局對于小區配變電所的安全間距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確定的防火要求確定。小區采用箱變時安全間距取8米,采用變電室時距多層建筑取6米,距高層建筑取9米。
德州市:目前德州市規劃局在審批住宅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未采納“20m”的距離要求,也未有市民提出相關要求。德州市規劃局對于小區配變電所的安全間距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確定的防火要求確定。
三、規范研究
《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242-2011),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適用于城鎮新建、改建和擴建的住宅建筑的電氣設計,不適用于住宅建筑附設的地下防空地下室工程的電氣設計。
存在爭議的條文為4.2.3條,條文規定:“當配變電所設在住宅建筑外時,配變電所的外側與住宅建筑的外墻間距,應滿足防火、防噪聲、防電磁輻射的要求,配變電所宜避開住戶主要窗戶的水平視線。”該條條文說明中指出:“室外配變電所的外側指獨立式配變電所的外墻或預裝式變電站的外殼。配變電所離住戶太近會影響居民安全及居住環境。防火間距國家現行的消防規范已有明確的規定,國家標準《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 9175仍在修訂中,目前沒有明確的技術參數。離噪聲源、電磁輻射源越遠越有利于人身安全,但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住宅建筑的特殊性,建議室外變電站的外側與住宅建筑外墻的間距不宜小于20m,因為10/0.4kV變壓器外側(水平方向)20m處的電磁場強度(0.1MHz~30MHz頻譜范圍內)一般小于10V/m,處于安全范圍內。當然,由于不同區域的現場電磁場強度的大小不同,故任一地點放置變壓器以后的實際電磁場強度需現場測試確定。”
首先,本規范中有兩個詞需要特別注意。一個是“不宜”,規范用詞說明中指出:“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該這么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而在實際操作中,配變電所與住宅建筑的間距達到20m以上確實存在難度,在此情況下,配變電所距住宅建筑小于20m,不違反規范要求。另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詞是“建議”,“建議”在規范中出現頻率不高,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是在條文中給出“建議值”時出現。當“建議”與“不宜”連用時,其嚴格程度是小于“不宜”,因此認為本條文說明不具有強制性。
其次,該條文說明中建議的20m安全距離是10/0.4kV變壓器在沒有任何遮擋、屏蔽的情況下電磁場強度衰減至10V/m所需要的距離,而現實中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實際操作中變壓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設置在配變電所內的(面積較小的單獨建筑可設置獨立的箱變,箱變的變壓器是設置在具有屏蔽作用的金屬外殼),配變電所的外墻對電磁場具有極強的屏蔽作用,根據相關實驗數據,小區配變電所磚混結構外墻對電場的屏蔽作用可以達到90%以上,變壓器產生的電磁場在通過配變電所外墻后已經被大大削弱,達到安全范圍所需要的水平距離遠遠小于20m。
第三,條文說明中提到的“10V/m”的安全電磁場強度與“住宅建筑外墻”相互矛盾。根據《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本規范替代條文說明中提到的《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 9175)“4.1 公眾曝露控制限值”中規定:為控制電場、磁場、電磁場所致公眾曝露環境中電場、磁場、電磁場場量參數的方均根值應滿足相關要求。50Hz頻率的公眾曝露環境電場強度限值為4kV/m,磁場強度限值為80A/m,磁感應強度限值為100μT。通過以上分析,《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 242-2011)條文說明中提到的“20m”安全間距的要求有待商榷,因此建議暫時不采納該數值。
六、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形成如下結論:
1、根據現場檢測數據,小區配變電所安全間距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確定的防火要求即可滿足防電磁輻射的要求。
2、山東省內城市多數未采納“20m”的距離,因此在居住小區的規劃編制和審批過程中不建議采納該數值。
3、為保證審批標準的連續性,建議各地按照原標準執行
4、在實施過程中如有市民提出質疑可進行現場檢測。
參考文獻:
[1]楊秋生,孟慶嶸.建筑與環境的和諧融入[J].現代裝飾:理論,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