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數學課程難度較大,題目相對艱深,因而學生和教師都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習題訓練上,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本質意義。筆者認為,數學作為一門純粹的理性學科,不僅可以培養人的理性思維方式,同時在形式上也充滿了藝術性的美感,另外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意識,教學中應當深化數學教育的本質,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本質;深化
數學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去認識和了解世界的發展規律,以理性的方式去思考生活問題,在這個基礎上不能忽視美的教育和對形式美感的認知和享受,也就是說,數學是一門以理性思考為基礎,同時不忽略感性理解的學科。但在高中教育階段,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高考的臨近,數學的教學過程幾乎變成了習題訓練的過程,這就使得數學教育的本質意義受到忽視,而數學本身也成了升學、考試的途徑和手段,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因此,筆者認為高中數學的教育應當注重教育本質意義的深化,重拾數學教育的價值。
一、 理性思維的提煉
理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考方式,是幫助學生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數學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理性思維方式的建立和運用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
首先,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有些學生不擅長理性思考,更傾向于感受性的理解,因而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無法掌握要領,同時還容易因此而喪失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進行數學的學習。對此,教師應當從根本上開發和引導他們理性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比如在講解“函數的概念和性質”時,既往的教學方法都是在興趣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希望他們能主動發掘知識本身的趣味性并愿意進行積極思考,但實際上這種方法并不奏效,因為在高中教學階段,知識內容已經不像小學數學那樣,可以在形式上體現出趣味性,因而教師應當轉換方法,忽視趣味,以純粹理性的方式啟發學生對于思考行為本身的追求,以思考能力為榮譽性的追求,通過激勵和榮譽感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愿望,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比較可行。
其次,面向高中教育整體環境,學生會習慣性地以提高成績、提升解題能力為學習目標,因而在學習中會出現目的性、功利性的狀態,即便一些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數學水平,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理性思維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應當在觀念上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思維的意識。比如在“函數模型及其應用”這一節,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時應該明確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考過程,與感受、情緒等因素無關,啟發學生忽略自身在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理性客觀的姿態來面對知識和習題,并確定這是一種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使學生具備駕馭思維的能力,不僅能更好地面對數學,對于今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能產生幫助。
總的來說,理性思維能力的提煉和啟發不僅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所幫助,對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學校教育工作而言,是一項值得提倡的舉措。
二、 形式美感的體現
數學作為一門理性的學科,到了高中階段便以“枯燥”“乏味”著稱,然而近年來,大批社會上的學者開始挖掘和展示數學的形式之美,使得許多原本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人開始關注數學、了解數學,這對于我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首先,針對某道繁瑣的習題,學生在解題時會在草稿紙上進行演算,這個過程是相對凌亂和潦草的,雖然承載著思考的內容,但在形式上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心理感受。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優化習題演算的過程,具體形式類似于正式解題,將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思路都以正式的方式呈現出來,按照規范的格式去進行,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的解題過程就被賦予了一定的美感。同時,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對于習題訓練而言,即便解題失敗,學生也能明了地洞悉自己的思路錯在何處,進而有所調整;如果成功,整個過程就可以被當作一份解題的范本,供他人學習和借鑒,實現數學學習中的價值。另外,面向考試而言,這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得到閱卷老師的良好印象,對提升成績會產生幫助。
其次,就高中數學教學過程而言,教師可以在形式上提升教學行為的美感,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比如在演示習題算法時,既往的教學習慣都是有針對性地按步驟進行,在重點處適當停頓,務求使學生真正理解。但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數學的美感,教師應當更注重演示過程的流暢性,在形式上獲得學生的心理認可,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這樣一來,教學工作也會事半功倍。
總的來說,在數學教學中突顯形式美可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優化學習習慣,在本質和現象上都能對數學學習產生幫助。
三、 科學觀念的建構
在當前信息技術普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幾乎建立在對科技產品的應用與理解上,因此,不具備科學觀念的人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領域的趨勢已經開始面向未來社會提出要求,主張培養具備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數學教育中應當努力幫助學生建構科學觀念,迎合未來社會的需求。
首先,數學本身作為一門科學,并且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教學內容中自然具備科學的理念,只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呈現。比如在“對應、映射與函數”這一節,教材末尾就涉及“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函數”思考,目的就是使學生明確這部分知識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具備何種價值和意義,同時也能使學生理解自己身邊的電腦程序、APP等現代資源是如何產生并運行的,這便是科學觀念的一種灌輸與啟蒙。教師可以適當借用一些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來對這部分思考內容進行更多講解,使學生正視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建構基本的科學觀念,提高其今后的學習質量。
其次,教師應當在教育信息化趨勢的基礎上深入開發現代化的學習和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加正確和深入地理解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切實作用。比較可行的方法有借用微信來建立交流平臺,實現教學中的在線即時互動交流,隨時進行疑難問題的解答;推薦一些有價值的教學APP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去尋找更多的數學信息等等。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與科學的關系,同時建立起牢固的科學觀念。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不斷地發展下,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幫助學生盡可能地適應社會、符合社會需求才是高中數學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須在教學中突顯數學教育的本質意義,實現數學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滿澤剛,冉苒.《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提高的策略》[J].中國培訓,2017(06).
作者簡介:
歐陽阿輝,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龍海程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