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守成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方面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語文閱讀教學應以實現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的提高為重點,幫助學生汲取生活智慧,挖掘其潛力,引導其解讀人生智慧,開啟智慧化人生。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閱讀教學;因素;對策
語文核心素養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方面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語言能力就是指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提高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幫助學生汲取生活智慧,挖掘其潛力,引導其解讀人生智慧,開啟智慧化人生。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影響核心素養培養的因素
1.教師自身素養欠缺
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很多時候有的內涵是語文教師自己都沒有真正理解的,也可以說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存在一定的欠缺。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養,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提高自己的文學品位,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不再語言單調貧乏,干癟無味,而是以優美的語句帶給學生審美的享受;還要輕松自如地旁征博引,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闊。語文課程所涉及的專業面極廣,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可通古今,也可達中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使自己向著博學多才的“雜家”方向去努力,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在生活中發現熱點、焦點,尋找能夠引起學生心靈共鳴的切入點,把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課堂,才能使學生的心田永遠流淌著汩汩清泉。
2.過分追求花樣
當下語文教學的花樣太多了,教師過分追求花里胡哨的形式,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影響了閱讀教學高效化的實現。教學環節上陷入“識記生字詞—分析重點語句—概括段意—歸納主旨—分析手法”的僵化模式;教學活動中,小組討論、學生活動變成了只為“博眼球”的一種低效活動,合作學習在“展示課”“公開課”的教學過程中,成為表演性質的花拳繡腿;教學內容上,一些教師并未從文章整體結構等角度入手加以引導,不會整體把握,沒有通過“主問題”的設置、“板塊式”閱讀教學等方式來體現內容學習、文本解讀的層次性;教學取向的抉擇上,當下部分教師放任自流,忽略方向性引導,讓學生天馬行空地暢談,過分追求標新立異,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語文課。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積淀厚實的文化底蘊
1.充實經典詩詞底蘊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詩教說到底是一種美育,讓人發現生活的美感,能更好地欣賞人生,化解痛苦,在含英咀華下,前人的情感經驗高度濃縮,得到共鳴后,又是不一樣的風月。詩發于喜悅而止于智慧,情感的宣泄下,達到審美愉悅,悠然自得,這就是智慧。讀詩提高了文化修養,提高了美育追求。
2.充實文學名著底蘊
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代言人。《西游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云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記》中被熊熊點燃。
3.充實文哲史的底蘊
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讀史使人明智;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象,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我們的心靈就會充盈智慧的光芒。
三、開拓閱讀途徑,自主閱讀實踐,創新開放型的語文閱讀大課堂
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首先讓學生閱讀好課文,使學生夯實閱讀的基礎,在學生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后,再根據實際能力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繼而再讓學生去讀社會、讀人生這部無字大書,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1.開展課內語文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為了配合語文課本內容以及課外閱讀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目標,在校內或者班內組織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例如演講、辯論、朗誦、作文等比賽,鞏固學生的課內外閱讀知識;還可以組織學生定期辦手抄報,或者辦班級內刊、黑板報等,讓學生體驗選題設計、稿件寫作征集、版面設計等流程,鍛煉學生的能力。
2.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實實在在地活在這個社會里。生活中有太多的素材可以作為學生閱讀、發現、探討的方向。教師要打造開放性的課堂,讓學生去體驗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把社會作為第二課堂。這實際上是課內閱讀的又一延伸方式,這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也是一種極好的訓練。
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其汲取生活智慧;另一方面挖掘其潛力,引導其解讀人生智慧,開啟智慧化人生。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把這兩點結合起來時,創新人才就會逐步在我們的開放性的語文大課堂中成長起來,這就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6(10).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