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娟
摘 要:學段的升級并沒有讓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相應的提升,學生的寫作題材單一,對文章中心的解讀較為膚淺,與想象中的中學生寫作水平不符。這些現象已成為七年級階段作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有效提高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要學會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引領學生揣摩課文的寫作技巧,以經典課文為拐杖,在模仿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略細節描寫的魅力,學會為寫作前的構思列提綱,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七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引導;規范;細節;點題
單調的語言,單一的形式,單薄的思想——這就是七年級新生第一次習作的水平,讓剛從九年級下來的我有了巨大的落差。這樣的習作大多幼稚而枯燥,讓人心生疑惑,他們在小學階段就是這么寫作文的?一位小學老教師回答了我的疑惑:大部分的孩子缺乏直接的生活體驗,在閱讀了大量的范文之后只知生搬硬套、胡拼亂湊,所以他們的作文大多簡單地寫一件事或一個人,有用上一兩個細節描寫或一兩種修辭手法就過得去了,當然,這樣的現狀是受孩子們認知水平、知識儲備的局限。看來,要想在七年級這個起始階段讓孩子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必須循循善誘,徐徐圖之。
一、學會模仿
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說過:“模仿不是創作,但創作不能不有模仿?!睂τ诖蟛糠謱W生來說,“學?!彝ァ边@樣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很難讓他們直接產生深刻的生活體驗,所以只能通過他們所接觸的文學作品間接地感知更豐富的,有關于學習、生活、社會等多方面的見聞,從而體會更深刻的思想。這些間接的經驗如果能夠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那么他們的創作便會有堅實的基礎。但是說到“模仿”,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抄襲”,會認為“模仿”二字不過是粉飾而已,其核心做法不就是“抄襲”嗎?連俗話都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了。其實,真正的“抄”是一種高明的模仿,即模仿某些文學作品的立意、構思、選材或表現手法、語言表達的技巧等,在初學寫作者的大腦中構建一個基本的寫作模式,是作文寫作訓練的基本方法。
那么,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找到適合七年級學生模仿的對象呢?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課文就是最好的模仿對象。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被選入語文課本,是因為它們的經典價值。而我常常對學生講:“經典課文是學習寫作的拐杖!”課文中可以找到適合學生模仿的許多要素。
人教版語文課本中,不管是新版還是舊版,都有一篇文章——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位65歲的人記錄了他少年時期從懸崖上脫險的一次經歷,他的立意非常獨特,結尾的一段話發人深省,作者把這座懸崖比作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教會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冷靜地面對,將困難化整為零,“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勝利。這個立意讓文章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此時就可引導學生,將這個道理從書本延伸到平日的學習中,乃至未來的人生旅程中,這個立意適用于很多題材的寫作,值得模仿。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構思嚴謹精美的散文,作者先描繪了春天的輪廓,接著把春天剪輯成了五個畫面——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畫面之間銜接自然,而第五幅畫更是在前四幅畫的基礎上深化主旨,最后通過贊春總結全文,畫龍點睛,使文章結構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渾然一體。這樣的構思不管是在寫景還是敘事的文章中都是極其適用的。其次,朱自清先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值得模仿、借鑒,全文運用修辭使文章的語言雅致清新,擬人生動形象,比喻別致獨特,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在選材方面,《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圍繞著葉老先生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作者并非泛泛而談,而是選用幾件葉老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從細微處著手,以小見大,準確地表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驛路梨花》則選用間隔幾十年卻有著有機聯系的事例來表現“弘揚雷鋒精神”的主題,選材獨特、不落窠臼,而“驛路梨花”的象征意義也是一種很巧妙的表現手法。
茅盾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敝糁@些經典的“拐杖”,有助于學生在初中寫作的起始階段夯實基礎。
二、精雕細琢
古人在形容寫作時使用了很生動的比喻,即一篇好的文章要有“鳳頭”“豬肚”“豹尾”,開頭要精彩,要足夠吸睛;中間要充實,要豐富多彩;結尾要有力,發人深省。七年級的學生喜歡做表面功夫,開頭結尾處著力表現,但中間的內容卻單薄乏味,離“豬肚”的目標甚遠,頂多算“小肚雞腸”。究其原因在于語言貧乏,細節粗糙。
著名女作家池莉曾說過:“我覺得人類發展了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興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細節是嶄新的,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群,擁有絕對不同的細節?!敝挥袑⒕噬鷦拥募毠澗窦氉粒拍軗纹鸪鋵嵷S富的“豬肚”。生活中的細節不外乎與人和物有關,人的細節描寫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物的細節描寫可從五種途徑感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墒牵瑢τ谄吣昙壍膶W生來說,細節似乎仍然是遙遠而又抽象的,怎么發現細節?又如何描繪細節?語言貧乏的同學能寫好細節嗎?帶著這些問題,我上了一節有關于細節描寫的作文課。在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學生都知道寫人和寫物各有五個角度可以入手,但是如何寫又使他們陷入了茫然。在這節課上,我的前測是:將“他在大街上走著”這句話擴展成100字以上的一段話,我假設“他”是一個小偷,前測的效果一般,學生對于表面現象,如小偷的動作神態關注得較多,寫作效果差強人意。于是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使用一定的技巧繼續精雕細琢,將他們所意識到的模糊的細節變成清晰的有機聯系的文字。
我把“看、聽、感、想、做”五字當做是同學們和細節之間的一座橋梁,掌握這五個字的用法,便能將生活中零散的細節構建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向同學們詳細地解釋了這五個字的用法:“看”能凸顯人物身份或性格的外貌神態動作,看能體現物的特點的形狀、顏色、質地等;“聽”人的說話聲、腳步聲、各種動作發出的聲音;聽物的聲音樂聲、風雨聲、流水聲、動物的叫聲等;“感”受心理上的變化,比如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驚恐悲等;“想”即具體的心理活動過程;“做”就是人或物如何在特定的條件下采取行動。在接下來的環節里,我仍然引導學生拄著“經典”這根拐杖,去體會課文中的“看、聽、感、想、做”。我展示了《最后一課》《散步》《貓》《老王》中的精彩選段,分別尋找看、聽、感、想、做的內容。有的學生看完之后,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原來細節描寫并不神秘,課文給了他們很好的示范。
接下來我又用了一個例子來體現這“五字訣”的妙處,師生共同接龍,用這樣的方法,請將“她罵他懦夫?!边@句話擴展至100字左右的話。這個環節大家都興致勃勃,妙語如珠。最后我鼓勵他們將之前的那個片段練習再寫一遍,進行比較。后測進行得分外順利,學生寫出來的文字立體生動了不少,他們都加入了“感”“想”的內容,寫出來的片段更加鮮活了。
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睂W會精雕細琢,用幾處鮮活立體的細節描寫充實文章,那么這個“豬肚”就會更加“豐富美味”,而這無疑是作文“升格”的一個必要技巧。
三、巧妙點題
在文章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題意即為點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扣題。點題不但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而且使寫作思路更加清晰,結構更緊湊。但是,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驚訝地發現,七年級學生在寫作文時缺乏點題意識,自說自話到篇末都不見點題的語句,這樣的習作令人看后總覺得沒扣緊題目,有“隔靴搔癢”之感,甚至時常會有離題的危險。這種不良習慣直接降低了習作的質量,更使他們在考場作文時陷于被動的境地。因為在閱卷老師的眼中,作文中那些點題的語句是最能吸引眼球的,是否準確地扣題更是決定作文分數高低的一大標準。
那么,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實用的點題方法有哪些呢?
(一)基本點題法獲取“起評分”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言道:“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留連,若難遽別……”李漁話中的“奇句”“媚語”其實也具備了點題的功能,可見文章首尾點題的重要性,這也是寫作的基本方法,也是獲取“起評分”的保障。
1.開篇點題,看門見山
何永康教授曾說:“考場作文要多一點‘二鍋頭少一點‘碧螺春!”“二鍋頭”性烈,能很快吸引閱卷者的眼球,“碧螺春”溫吞,需要時間品嘗其回甘之味。在平時的習作中,七年級的學生喜歡用背來的所謂優美語段開頭,看上去很美,其實華而不實,沒有體現主題,真正的點題句往往淹沒在文中不顯眼處,這樣的習慣帶到考場自然也就只剩“碧螺春”的溫吞,而少了“二鍋頭”的亮眼。所以“開門見山”就成了七年級作文訓練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當然,“開門見山”不僅僅是機械地點題,而是要把題目鑲嵌在開篇處能明確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如七年級上冊的《雨的四季》的開頭:“我喜歡雨,無論什么季節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奔让鞔_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又表明了感情傾向,更是巧妙地點題了,一舉三得!
2.結尾點題,首尾呼應
七年級學生的作文結尾經常是沒有結尾或者機械地點題來充當結尾,不了了之或草草了之。我們在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要喚起學生對結尾的重視,結尾的功能很多:點題、點睛、首尾呼應,這三方面若能面面俱到,便能為作文生成一條有力的“豹尾”,作文無論在結構還是在中心上都能得到顯著的升格。最值得稱道的是彭荊風《驛路梨花》中的結尾: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引用詩歌巧妙點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深層點題法升格作文獲高分
1.反復點題法
反復點題法是首尾呼應的升級版,在寫作的過程中,除了開頭和結尾,在部分段落或片段中也需要用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反復點題,將作文中對題目的解讀,圍繞題目所展現的中心在點題中變得更加直觀,使文章的題目或者包含題目字眼的中心句在寫作的過程中有規律地出現,形成明顯的思維線路,使學生在寫作時不偏題不跑題,使各部分內容得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使老師在批改時受到反復點題的語句的牽引,迅速地把握作文的思路,對習作嚴謹的思路而產生好感,從而有更多的機會獲得高分。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四處寫到父親的背影,將父子深情表現得真實可感,在深化文章中心的同時,令人覺得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2.著意渲染點題法
在習作中反復點題也需要輕重之分,有些一句帶過,有些則需要著意渲染,以抒情議論為主,用以情動人的文字或以具有思辨色彩的語句發人深省,以達到扣人心弦的目的,這樣的點題法往往用于文章結尾處。多數七年級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喜歡點題或者到結尾迫于無奈地草草點題,但是由于前面沒有絲毫點題的痕跡,在結尾處的點題若是只有淺薄的一兩句話便顯得孤立無援,并不能彌補之前的失誤。所以在文章的結尾將題目鑲嵌在比較大段的抒情議論性的文字中,能產生最大限度的點題效果,這樣濃墨重彩的點題,對文章的題目、中心加以強調、深化,往往會有“救場”的功能,能提升整篇習作的質量。如《春》這篇文章的結尾,用了排比和比喻,賦予春天以鮮活的形象,熱情洋溢地贊美了春天的“新、美、力”,這樣的重筆鋪陳,達到了濃墨重彩點題,深化文章主旨的效果。
耐心的引導和有效的訓練,使七年級的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教師作為引領者必須要深入調查學生需求,有的放矢,這樣七年級的寫作課才能開展得更有效,才能對學生整個初中階段寫作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良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