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儒 馮小琴
摘 要: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家庭、學校都需要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是特定社會形態下的產物,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有效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創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境,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策略
等線冰心曾經這樣說過:“有愛就等于有了一切。”農村的留守兒童就是一個缺乏愛的群體,大多數孩子的基本權利不僅得不到保障,而且還無法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關愛和教育。現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解決策略分析如下:
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監管不力,受教育質量不高。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孩子由代理監護人照看,他們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祖父、外祖母。他們大部分都是知識淺薄、文化程度比較低,再加上年齡的關系精力明顯不足,他們受傳統思想束縛,觀念都比較陳舊,根本無法給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做出正確的引導,他們認為監護的結果,最好的狀態就是“管好吃穿,難管行”,很多孩子,對爺爺奶奶的管教是置若罔聞。
2.缺少關愛,道德素質的提高迫在眉睫。留守兒童的范圍很廣,小到學齡前兒童,大到初中生,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對孩子的文明禮儀、道德教育缺乏引導和監督。即使學校里有老師,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孩子,學生會在不經意間沾染一些惡習,得不到及時的糾正。
3.教育方法不科學,價值觀偏離。很多家長因為孩子長期不在身邊,便覺得虧欠孩子,想在其他方面對孩子給予補償。最常見的,就是對孩子的花錢,無節制不約束,不僅滿足了孩子對吃穿的需求,更會滿足孩子不合理的支出。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消費觀,認為錢是萬能的,能主宰一切,甚至會出現花錢讓別人代寫作業、沉迷網吧的現象。
4.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成績一般。留守兒童的學習一靠自己,二靠老師。老師在對班級學生的教學中,針對的是大部分的學生,在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中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快,有的慢,而這些慢的同學由于思路慢,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時間一長,成績就會滑落,甚至會出現偏科、厭學的現象。
5.心理教育欠缺,多重性格。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疏于引導,監護人能力有限,他們大多性格比較內向、敏感、自尊心強,自卑心理嚴重,不愛表現,對老師和親友的關愛有逆反心理,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怨恨,認為他們不愛自己。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1.亞米契斯說:“教育就是愛。”愛每一個孩子,就要給予他們母親般的關愛,父親般的關懷。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作為教師,角色是多重的,亦師亦友、亦父亦母,要多和孩子們談心交流,關注他們的成長,并讓他們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切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和困難告訴老師,從而由老師及時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并為其保守秘密。
2.家校互動,傳遞親情。以學校為中心,網絡、電話為載體,定期進行親子互動,讓學生和家長能夠每周打一次電話,及時了解孩子在家里和學校的近況,對于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要及時給予鼓勵,對于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及時做出正確的指導和糾正。這樣父母就可以隨時關注孩子的動態。外出父母每兩周和孩子進行一次視頻對話,讓出門在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出門打工的壓力與艱辛,理解他們對自己的牽掛,在溝通中彼此得到親情的安慰。
3.培養興趣,充實生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利用學校社團活動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在忙碌和快樂中,學生就會減少思親感,喜歡學校這個大家庭,快樂成長。
4.有針對性地建立幫扶記錄,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對癥下藥,做出有效幫扶。根據學生的家庭、愛好等情況,進行分組,配備專門的老師進行幫扶,責任到人,分工明確,長期關注,一有發現及時幫扶解決問題。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而且會影響國家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良性運行,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給他們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社會,充滿快樂的校園,充滿和諧的家庭,在祖國的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1.
[2]廖林.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及對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5-275.
[3]李興.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06(9):120-122.
[4]吳麗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