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正霞
摘 要:創新是時代賦予教育的一個新任務,語文學科自身就有著很強的情感與個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可以很好地促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的知識與情感得到有效結合,從而使得語文教育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深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措施,通過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這也是我們語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如何做好創新教育呢?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實現創新教育,就要還學生以自由
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所謂創新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對學生開展教學,從而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認知去認識新知識、新事物,從而具備更多的學習能力。而要使得這一學習過程更加順利地開展,那么首先就要還學生以自由,引導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通過思想的表達去對自然、社會進行感知,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教育就要將學生的手、腦并用,使得思想與行動有效地相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自由的學習環境。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實現創新教育的前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情景創設上,設計一些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與思維發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啟發式的思考,從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探討最終解決問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問題的解決中來,經歷了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觀能力性與創造性的發揮。
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創造興趣的激發
實現創新教育,離不開興趣這一有效的動力。只有學生對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地去探索,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設定一些問題,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幫助課文中的主人公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例如在學習課文《烏鴉喝水》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你還能為烏鴉想到其他的辦法喝到水么?讓學生在討論中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可以在激烈的討論中使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在學習課文《天窗》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啟發:下雪或下雨時透過玻璃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當乘坐汽車、飛機時透過玻璃窗又會看到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很多學生沒有坐過飛機,這時,老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自己去想象一下:飛機飛在空中,透過玻璃窗,你會看到什么?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課文中來,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而當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表揚,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樂趣,這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加快創新教育的實現。
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想法也是千奇百怪,對語文識字、閱讀等都有著積極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與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小組競賽等活動,更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使得創新教育更加順利地開展。
三、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除了要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民主、還學生自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慢慢積累而形成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對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有思維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生活認知與學習認知,大膽地對事物進行想象,大膽地對新現象與新事物進行創造,引導學生善于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要只局限于課堂知識,還要進行課內外的銜接,使教學空間更加廣闊。語文知識的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加大課外閱讀并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更好地積累知識,以豐富多彩的社會解讀在課堂中所學到的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葉愛洋.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才智,2016(6):44.
[2]齊敬新.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