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蓮
摘 要:品德與社會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品德與社會教學由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難以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新課改下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教師要用生活化的學科教學讓小學生感受到這門學科和現實生活的關聯,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當中體驗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學討論當中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在生活化的課外活動當中踐行品德,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小學階段對他們進行德育,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對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品德與社會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提升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重任,但是傳統品德與社會教學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嚴重脫節,小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理論知識不能指導他們的生活實踐,讓“紙上談德”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為了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讓這門學科充分發揮它的德育功能,教師要建立起學科教學和小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小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當中感受、體驗、領悟道德,引發他們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提高他們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指導自己行為實踐的能力。
一、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與社會學科和自己現實生活的關聯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依托教材進行教學,但是不能依賴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當中發掘德育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可以避免脫離小學生生活實際的道德說教,幫助小學生建立起課堂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通道,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進行“我是參與者”一課的教學時,我就聯系小學生生活實際選取教學資源,將我校周年慶典的精彩片段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小學生看完視頻片段,我借機提出問題:哪些同學參加了我校周年慶典的演出呢?除了你能夠看到的舞臺上表演節目的小演員和觀看演出的觀眾,還有哪些你看不到的參與者呢?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小學生成功意識到周年慶典的順利舉辦離不開領導的指揮,離不開教師的籌備,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在生活化的教學當中,小學生意識到在大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下學校慶典活動才能成功舉行,他們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了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意識。
二、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體驗品德
讓品德與社會回歸小學生的生活,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對周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特點,創設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小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創設當中體驗品德,從而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誠信是金”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第一,昨天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父母監督檢查并且簽字,小明忘記了寫作業,他來學校抄襲別的同學的作業,并且自己模仿父親的筆跡簽名;第二,小華和朋友約好了周末一起去小華家里寫作業,結果周末父母選擇出去郊游并且要帶小華一起去,小華因為答應了朋友,放棄了和父母一起出去郊游的機會。教師出示這兩個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不僅激發了小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讓他們在生活當中對誠信這種美德有了更深刻的體驗,他們感悟到了誠實守信、嚴格自律的重要性,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為小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教師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討論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念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教師除了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之外,還要立足于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少的實際,運用生活化的討論幫助小學生構建正確的道德觀念。例如,在“我是參與者”一課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生活化的問題供學生探討,教師將討論重點放在學校運動會上面,讓學生討論自己可以為運動會做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積極參與到運動會當中?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為班集體著想也是一種參與,在討論中為小學生構建起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品德
為了讓品德與社會學科真正實現其德育目標,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要善于組織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品德,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例如,學完“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走上街頭做小志愿者,幫助交警疏導交通,根據不同信號燈疏導過馬路的人群,對不遵守交通信號燈的行人進行勸導,對過馬路時低頭玩手機、看報紙、在馬路上玩球、遛狗的行人及時提醒,消除這些安全隱患。在課外活動當中,小學生不僅懂得了應該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還在生活當中踐行品德,自覺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為了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小學生優秀道德品質,教師要善于讓這門源于生活的學科回歸生活,在生活化的教學當中幫助小學生獲得真實的生活經驗和道德體驗,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他們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盈亮.淺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導學,2016(33):25,64.
[2]張強.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J].速讀(上旬),2015(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