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媛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教學中,既要保證學生能接受知識,還要培養其他能力,比如抗挫折能力。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還不具備獨自一個人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作為小學教學中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班主任就要擔負起這個重任,從引導學生的自我認識做起,建立完善的教學制度,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小學生教育;抗挫折;能力培養;策略分析
小學階段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個階段如果能夠讓學生擁有抗挫折能力對于他們之后的進步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從某種角度來看,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更甚于提升學習成績。現在的小學生家里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加倍的疼愛,許多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具備應有的獨立能力,遇到問題只能選擇依靠別人或者是逃避。為了解決這種問題進行了本課題的研究。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指導學生確立相應的奮斗目標
說到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挫折到底是怎么產生的,歸根結底來說之所以會出現挫折還是因為事實發生的情況和人的預想情況有區別。所以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價值和長短處,以此為基礎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讓他們能夠有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另外,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要能夠對本職工作給予足夠的耐性,始終給孩子們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在樹立目標之后,如果學生在努力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目標就證明努力的目標設定出現了問題,這種時候就需要盡快地對奮斗目標進行重組。
二、提高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都不是很大,在為人處世或者是日常生活上都缺乏相應的積累,再加上現在家庭對于獨生子女溺愛問題嚴重,使得小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十分欠缺,根本達不到應有的要求。在許多時候我們通過觀察就能發現,有一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或者是生活中往往都會在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就選擇放棄,讓家長替自己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依賴的人格,根本無法獨立去面對困難。換句話來說,現在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低下,一旦遇到稍微大一點的問題或者是挫折,在沒有人可以提供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難以預計的后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小學階段的班主任必須要能夠從教學工作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把學生當成自己去推測他們的思維方式,并且真正地意識到教育的核心是愛的觀點,從而讓他們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獨立自主的能力,并且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能夠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
三、引導學生積極對待挫折,在挫折中吸取經驗,在逆境中奮起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抑或是最簡單的日常生活,都可能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一部分學生就會選擇放棄,不去面對,這對于學習的提升和生活的平穩都十分不利。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抓住合適的時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學習一些偉人們面對挫折時的處理方法。第一,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挫折存在的原因和必然性。正因為挫折有其必然性,我們就要讓學生對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使他們認識到,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還會有艱難險阻,應該以積極樂觀的進取態度去對待各種困難。其次,班主任要讓學生知道挫折有雙重性。一方面挫折會讓人心理痛苦、情緒低落,另一方面它能夠促使人們不斷努力追求,增強人對挫折的免疫力。因此,班主任要及時引導學生,盡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難,消除挫折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樣,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會培養起來。
四、班主任應加強心理學知識學習,提高心理教育素養
當學生遭受挫折時,為避免消極反應,班主任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以緩解緊張情緒。比如,可引導他們適當發泄,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學生,要設法使他們將內心的苦悶發泄出來,以減輕心理壓力。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引導他們傾訴內心的苦痛,并及時給予安慰勸導,努力培養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同時,班主任在工作中應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抗挫折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戰勝挫折的信心與能力。這樣班主任既可以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又可以傳授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家校攜手,幫助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對策,還需要加強和學生原生家庭的溝通,從而做到家校聯動共同完成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家庭拜訪、家長會等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讓學生家長能夠明白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進而愿意配合老師對學生進行培養。另外,還需要讓家長們能夠明白具體該怎么做才能讓學生擁有抗挫折能力,從而保障學生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得到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培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進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生活能力,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爭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蔡粉玲.淺談小學生數學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2).
[2]楊娟玉.缺失與回歸:對“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深度思考[J].教育視界,2017(19).
[3]宋建芝.在數學課堂上如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J].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