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洪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小學生是在非常順利的環境中和家長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這一代小學生更容易在生活、學習中遭受挫折。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部分教育的缺位,常常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喪失理智和自信心,出現惡劣情緒,甚至過激行為。除了學校的教育外,家庭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這一弱點和實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齊心協力完成對小學生的挫折教育,樹立他們抗挫的自信心。
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的最主要部分:
(1)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挫折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迎頭趕上。因此,要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理想卻是漫長的、曲折的、艱巨的教育,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使學生充分認識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
(2)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減少受挫因素。雖然輕度的、較少的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有磨練作用,但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有傷害,是消極的,應想方設法避免。創造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是減少挫折的首要條件,要求教育者做到:對學生的期望符合實際,要求不能過高過嚴,干涉無需太多;要對學生充滿愛心,給予溫暖,不諷刺挖苦,不謾罵體罰;教師要有一份公心,對各類學生,無論是成績優異的,還是成績稍差的,一律公平對待,不應存有任何主觀偏見。
(3)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集體輔導
①是開展"優點轟炸"活動,培養自信心。
活動中先由學生本人找自己的優點,再由其他同學找自己沒有發現的優點,盡可能的把優點"炸開",找出更多的優點,讓其釋放光芒。
②是開展"優秀人物伴我行"活動,進行榜樣示范
小學生喜歡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樣,他們會模仿榜樣的行動去做,并進行比較,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學生,鼓勵學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變壓力為動力。選取的榜樣,要有遠有近,才有說服力。
③是開展"模擬咨詢"活動,培養承挫能力
讓學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惱)寫在紙上,收集后讓每位學生扮演心理醫生,隨機抽取一張,幫助解決,排憂解難。在幫助他人解除煩惱的過程中,達到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每個人都會有挫折,都會有煩惱。這樣,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會明顯增強。
(4)加強心理輔導,重視個別教育
開展心理咨詢,建立健全心理檔案。每學期初,都從出學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負、學習焦慮、消極、厭學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查,根據其結果人人設立心理檔案。教師可依據不同情況,進行引導、教育。
理解信任學生,消除對立情緒。對立情緒是學生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師要通過正面的、積極的教育,經過促膝談心,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理智。由于每個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勵,因此,遇事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維護其自尊心;同時,相信學生會有進步,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消除對立情緒。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不可分割的關鍵部分,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搖籃。然而當今小學生,絕大多數沉浸在家庭“愛”的關懷之中,他們極少品嘗到生活帶來的“苦澀”,家長的這種“望子成龍”式的傳統觀念最終導致了家庭教育的錯誤導向。如何才能給孩子最“真”的教育,形成正確有效的生活引導成為現代家庭挫折教育的問題所在。我認為家長應該從以下方面下手:
(1)創造孩子成長的優質環境。兒童善于模仿,家長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兒童的個性和身心發展。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贬槍和倪@一特征,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有榜樣。生活中敢于面對困難,敢于挑戰困難,并戰勝困難,以實際行動培養孩子在挫折中吃苦的精神和敢于奮起的勇氣。
(2)提供孩子鍛煉的機會?,F代社會中,家長往往喜歡在事情還沒有開始就把答案告訴孩子,使孩子喪失了親自嘗試酸甜苦辣過程的機會?,F在的學生家長幾乎每天接送自己的孩子,從一定意義上說,家長的這種行為確保了孩子的安全,在與此同時卻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體驗挫折的機會。
面對如此的現實,我深感遺憾。家長的這種教育是片面的,作為21世紀的學生家長,必須改變原來的觀念,放手讓孩子自己尋找困難,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困難。做家長的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在樹立孩子抗挫自信心的面前,家長必須放手讓孩子適當的受點委屈,受點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奮起遠比家長自己“出手”代替孩子實踐失敗、奪走孩子嘗試失敗的權利更理智、更有遠見。
(3)培養孩子抗挫折的習慣。習慣的形成能夠幫助孩子在受挫的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定,并利用以往的經驗去挑戰挫折,最終戰勝挫折,所以我們要使孩子習慣挫折。習慣挫折,聽上去十分別扭,實踐起來十分殘酷,但一旦我們孩子做到了,那它就會是孩子人生道路上一個巨大的成功,是孩子戰勝自我的一個最大戰利品。
表揚鼓勵學生,消除自卑。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開場合大肆批評,而要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循序漸進的要求提出目標和任務,讓學生時刻有"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前進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