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成
摘要: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觀念,中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體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然而學生在校期間,局限于一周三節體育課及每天一小時的鍛煉,課余時間鍛煉大部分取決于學生以及家長對鍛煉的重視程度,鍛煉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依托運動APP,讓學生運動鍛煉在老師、家長、同學共同參與下進行。
關鍵字:運動APP;鍛煉習慣;學生體育
一、背景
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促使自覺鍛煉習慣的形成,形成終身體育觀念,這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健身計劃綱要》、《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的主要精神。國家的很多教育政策和法規都高度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校體育工作,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形勢是:學生肥胖率逐年增長,體質狀況逐年下滑,學生自主鍛煉意識淡薄,鍛煉習慣難以形成。學校能有效的監控學生體育鍛煉進行情況,但是課外、假期學校無法有效監督學生的鍛煉情況。往往每逢放假胖十斤,每學期開學孩子體質明顯下降。如何讓孩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成了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鍛煉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
中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從“運動樂趣”開始的,滿足孩子天真和好奇的動機,使他們在運動中尋得快樂、體驗到樂趣,運動自然就會轉化為需要,運動中獲得的良好情緒就會成為一種動力,即驅使其行動的內在驅動力。當主體產生了行動的動機后就會隨即導致目標導向活動,在目標明確之后就會作出滿足需要的活動,即目標活動。目標實現之后,需要或欲望得到滿足,緊張、不安情緒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或者欲望的產生。再引起第二種行為,如此循環往復.習慣就在不斷地需要中形成。
“鍛煉習慣”是一種長期養成的不自覺行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習慣和興趣傾向上。根據相關資料證明我國普通學生主要是從小開始養成鍛煉習慣,并在一定的興趣基礎上形成。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進而形成一種長期的不自覺行為,且這種行為并不是簡單地從課堂中培養。
1.興趣影響。“鍛煉習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興趣基礎上特別是對某種體育鍛煉習慣完全取決于學生自身對于體育項目的熱愛程度通過興趣的引導字生在學習之余能夠利用體育項目提高自己對生活的熱情營造一定的鍛煉氛圍而要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需要從學生建立一定的價值觀念開始進行培養加強學生對于體育的正確認識,意識到鍛煉習慣是一件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事情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堅持自己的某項行為從而形成鍛煉習慣。
2.環境影響。環境是養成習慣的客觀因素字生通過家庭、社會和學校等環境的影響,培養自覺性和主動性的規律行為通過長期的認識強化和重復行為強化鍛煉的動機,逐漸形成一種持續的行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生活習慣相對來說較為多樣化,處于社會的邊緣狀態,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因此體育習慣的形成也不那么單一化而在校的學生“鍛煉習慣”的形成更加不可能僅僅依靠體育課程的教學來引導。通常情況下課余體育活動的組織更加重要,使學生能夠在課程之余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從而借助更多的精神動力保持樂觀的心態。
三、實施條件
如今隨之科技進步,人們都普遍使用上了智能手機,具備了通訊、定位和計步等多項功能。以及網絡、各種云存儲、云平臺、大數據,實現了手機、PC、網絡的互聯互通。出現了以健康運動為產業的運動APP,運動手環等。由于運動APP逐漸成熟,功能不斷豐富和完善,為實現有效溝通、及時溝通提供了基礎。
對學生來說,如何調動其運動鍛煉積極性,對學校體育工作者來說,如何有效督促和監督孩子在課余時間的鍛煉和假期的鍛煉,并及時進行干預與指導。依托運動類APP的強大功能,為學生提高體育鍛煉的興趣提供了實時記錄和相互比較,學生、家長、體育教師參與其中,適時提供鍛煉建議,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提供有效平臺和家校共育的途徑。
四、實施過程
1.制定方法:在家長監督下使用手機安裝運動類APP,本文以“咕咚”APP為例。每個班級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運動小組,每個組長由一名組長負責,建立“咕咚”小組,組長負責統計學生鍛煉情況、以及提醒、鼓勵本組學生鍛煉,并定期進行運動量的統計。以“咕咚”小組為基本單位,小組內成員共同參與。成員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共同參與鍛煉,每次鍛煉結束后將自己的成績分享在“咕咚群”,稱之為曬成績。成員間可以約好時間一起運動,可以在同一地點、也可以在不同地點,實時比一比,曬一曬。每天以一次有效成績作為統計依據,并要求一定的配速,未達到配速要求、距離要求,不計次數。
2.規定運動地點。選擇附近對外開放的學校操場或者是適合鍛煉的運動場所,并且鍛煉場所要求一定的安全性。
3.合理規定配速和距離。一般人慢跑速度為6分∕千米以內,未達速度,不計次數。距離為每次1千米以上。
4.鍛煉時間選擇、運動目標。可以自主選擇時間點,一般以傍晚時分為宜。有效運動次數達成,即1千米以上,速度控制在6分/千米以內。
5.管理與監督:(1)以咕咚小組為基本單位,組長負責本“咕咚”群的管理和督促,并定期公布成績。(2)成員每次運動后將運動情況分享群內。(3)每月最后一天,成員將自己的數據以“按月統計”功能,將頁面截圖上傳咕咚群,組長做好統計。(4)不定期賽一賽,曬一曬,讓學生提高鍛煉興趣。(5)體育教師、班主任對學生的鍛煉情況及時給于點評,并給于指導。
6.外掛與缺陷:(1)由他人代跑或接力跑。將計步手機或者手環交給他人。(2)借助外力,如騎自行車、輪滑、滑板等其他工具。(3)由于關注度比較高,跑步時經常查看數據,不看前方容易摔跤,或者撞擊他物。(4)鍛煉場所選擇不當,如馬路上路面不平、道路交叉口眾多。(5)鍛煉時間選擇不當,如晚上天色暗,容易摔跤,偏僻地域安全隱患較多。(6)學生借此機會大量時間使用手機用作他途。(7)運動前要適當進行準備活動,并且逐步提高運動量。
7.管控與獎勵:(1)加強教育、做好宣傳,了解“健身”的重要性。避免使用其他途徑進行作弊的行為。(2)對于身體有氣質性疾病的或當日身體不適的不能參與。(3)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高運動強度和運動量。(4)班主任和體育教師每月對長跑實際情況做一次總結,了解每一位同學的跑步情況,鼓勵學生自覺和主動的進行陽光長跑活動。對于運動次數未達到要求的,及時進行跟進教育。(5)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在班級里樹立模范效應,起到一個正面示范傳遞正能量的作用。
五、實施效果
1.通過對照,運用“咕咚”APP計步軟件后學生參與度大大提高。
2.95%的家長贊成并大力支持該方式。
3.學生運動熱情大大提高,形成比拼的氛圍,擴大了學生社交圈,提高交往能力。
4.通過一段時間的運用,學生身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5.班主任大力支持該工作,并能作為班級一員共同參與學生的運動。
6.形成了學生、家長、班主任、體育教師的共振效應。
參考文獻:
[1]喬玉成.青少年鍛煉習慣的養成機制及影響因素.體育學刊.2011(5)18(3):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