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伍琴 滕帆
摘要:本文剖析現有金融學教學改革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等弊端的基礎上,探討了地方性院校基于“政產學研聯動”的金融人才培養理念和“頂天+立地+平臺”人才培養實施方案。文章認為“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價值有二:一是“政產學研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改革方向;二是“頂天+立地+平臺”專業建設改革方案推進了地方院校育人、科研、服務社會等功能有機融合。
關鍵詞:政產學研聯動;頂天+立地+平臺;功能融合
一、基于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選擇
有關人才培養培養模式的論文、課題乃至著作的文獻眾多。1994年原國家教委啟動并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最早使用這一概念,并將人才培養模式表述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梳理研究文獻,可將人才培養模式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說將教育歸結為兩大方面的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目標)和“怎么樣培養人”(培養的方式方法),兩者的綜合就是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廣義說認為人才培養不僅是對培養過程的設計和建構,也是對培養過程的管理,把“人才培養模式”理解為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培養目標、教育制度、培養方案、教學過程諸要素的組合”。
比較而言,現有的正在進行的“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著重于分析重點大學一流金融學科的最新發展變化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研究了一流大學為培養高層次金融人才而面臨的金融學本科教學定位、課程設置、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未能照顧到地方院校的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各個領域輸送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當然,各地方院校也開展了眾多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和實踐,如“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較為行之有效的模式,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由于存在管理隸屬隔閡、利益導向差異、人才與資源共享壁壘等體制、機制上障礙,導致“校企合作”模式還存在著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問題,亟待改革和升級。
為此,本文提出“政產學研聯動”模式,并通過機制創新實現對“校企合作”模式的揚棄和升華,進一步完善富有區域特色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內涵與實施方案
1.“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內涵
“政產學研聯動”是“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延伸和升華,是基于高校教育資源與區域經濟互動日益顯著、各類社會組織及活動邊界漸趨“消融”背景下更具開放性的合作模式。“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為: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平臺,整合政府、金融行業、高校力量,建立健全教學隊伍、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機制,促使專業建設匹配于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行業實際需求,實現高校育才、科研與服務地方等功能有機融合。
2.“頂天+立地+平臺”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頂天——兼收并蓄,構建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國內和國外對金融學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別。在我國,金融學隸屬于經濟學,大多設在經濟學院門類下,主要研究與貨幣政策相關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等“宏觀金融”。西方國家金融學大多設在管理(商)學院,主要研究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投資學、資產定價等“微觀金融”。同時,自20世紀50年代起,金融學科已從對貨幣需求動機、貨幣需求函數等宏觀抽象理論描述轉向了技術化、實證化、微觀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資產組合理論、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風險管理技術等。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堅持國內外金融學的兼收并蓄,結合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
立地——因地制宜,培養契合地方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地方院校旨在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此,在為學生搭建宏微觀金融知識架構的基礎上,還需要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重點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通過與政府、金融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共商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開設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專題類課程、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聘請金融行業專家講課、與金融行業合辦證券班期貨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等途徑,培養契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
平臺——縱橫交錯,發揮平臺整合資源和協同創新功能。人才培養模式本著“政產學研聯動”理念與“協同創新”思路,推進了“縱橫交錯”的平臺合作機制。橫向層面的合作機制包括由學校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成立各類研究機構;學校申報成立由政府、金融機構和高校共同參與的各類協同創新中心;學校積極參與金融機構、協會組織金融創新創業聯盟等。縱向層面的合作包括與省級高校、研究機構合作申請課題、共同開展區域金融問題研究,為解決區域重大經濟金融問題提供智力支持。
三、“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成效
1.構建了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專業建設按照金融學本科教學規范,從我國金融學專業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宏觀課程出發,吸收國外投資學、金融機構與市場、資產定價、公司金融等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構建了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見下表)。
2.構建了重應用-廣覆蓋-嚴審核的實驗教學體系。鑒于金融專業理論與實務并重特點,按照重應用-廣覆蓋-嚴審核的要求,構建了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實驗教學、實習實訓以及學生第二課堂(虛擬炒股比賽、理財規劃大賽等)在內的實驗教學體系(見下圖),推進內外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利用建立的縱、橫向研究平臺,加大與行業合作辦學力度,多方聯系金融機構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政企校合作、中外合作等三種校外實踐教育模式。
3.促進了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根據“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理念和“頂天+立地+平臺”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一方面強化了在課內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為學生構建起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學生科研、金融論文大獎賽、虛擬炒股比賽等學生第二課堂形式,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價值
“政產學研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政產學研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改革方向
根據城市發展規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非常需要高等教育資源對產業經濟的互動促進。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本科教育更應強調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專業建設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地方院校在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倡導的“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存在管理隸屬隔閡、利益導向差異、人才與資源共享壁壘等體制、機制障礙,尚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沒有形成合作聯動的機制和途徑,導致學校教學計劃與企業實際需求不協調、學生就業選擇與企業崗位供給不銜接等問題,需要通過建立相應的協同創新機制完善專業建設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政產學研聯動”的專業建設改革理念,意味著將“2011計劃”的理念轉化為實踐,有利于整合政府、金融行業、高校專業教學和科研機構資源,就師資隊伍、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專業建設重點內容,充分體現“政產學研”聯動,促進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
2.“頂天+立地+平臺”專業建設改革方案推進了地方院校育人、科研、服務社會等功能有機融合
如前所述,現有金融學教改項目,著重分析重點大學金融學專業的教學定位、課程設置及教學改革,未能顧及地方院校辦學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院校金融學專業建設堅持國內外前沿與地方性院校辦學模式相結合,通過實施“頂天+立地+平臺”專業建設改革方案,既要根據金融學科發展前沿和金融產業發展趨勢,為學生搭建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知識架構,又要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重點,通過構建宏微觀金融相結合的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構建重應用-廣覆蓋-嚴審核的實驗教學體系、強化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等途徑,培養契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還要通過與政府、行業聯合組建各類平臺,開展“專業-學科-平臺”一體化運,專業教師除了參與專業建設外,積極參與共建市、校各級學科和縱向、橫向研究平臺,通過參與協同研究(協同平臺、協同項目、協同團隊),促使高校教師從單純的理論研究和決策咨詢層面走向與政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實體企業之間的聯合實施,形成了“理論研究-決策咨詢-人才培養-聯合實施” 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運作模式,從理念、制度、資源整合等方面保證了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基本功能的有機融合。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于“政產學研聯動”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創新研究——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金融學本科專業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孫伍琴(1962—),女,浙江寧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金融投資。
滕帆(1977—),男,浙江寧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險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