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地方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越發得到重視和關注。職業教育要求培養有技能應用型人才,就需要校企深度合作。但目前校企兩者之間的合作都只停留在局部、表面或短期的合作行為,離產教融合還有較大的差距,這就導致了人才培養的問題。本文基于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提出關鍵對策。
一、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1.政府監控和調節職能發揮不到位
地方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監控滯后,以及運行調節機制不健全是造成產教融合不深入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建立產教研多層面開展合作。但沒有形成配套的運行、監督機制,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際推動效果并不明顯。政府不能放低姿態主動搭建合作平臺,基本在整個過程處于缺位狀態,產教合作不明顯也是常有的事情,校企合作基本就會受到影響,輕則合作不再深入,重則直接導致合作中斷。
2.院校自身問題
(1)校企合作主體權責不清。校企合作權責不清,主體不明是合作不深入的另一重要原因,院校無法掌握培養人才的主動權,培養過程缺乏評價和考核,最終使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2)校企合作戰略意識不強。目前職業院校,都重視積極聯系企業開展各種層次的合作,但這種合作仍停留在為了完成聯合培養目的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穩定性、合作效率都不高,遠沒有達到產教融合的高度,更未達到戰略意識層面,即使學校制定了校企合作戰略,但因學校師生員工對產教融合認識的偏差,組織機構對產教融合執行的不到位,在實際校企合作的推進過程中有較大的衰減。
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浮于表面
作為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參與校企合作,一方面為了應對行業競爭壓力,響應政策來參與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以便擴大產業聲譽,實現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度。另外一方面,企業需要人資培養,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屬于自己的員工。但現實情況不盡然,首先,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難于適應轉型發展,缺乏創新思路和創新能力,難以在企業中實現真正的頂崗,所以很多企業更愿意投入到自己內部員工的培養和提升上,而不愿意把資金投放于院校的產教融合。其次,中小企業為了節省資金一般不進行人員儲備,而大型企業有能力進行儲備人才,但是卻留不住以校企合作為名進入企業的學生。再次,學校培養目的和企業不同,學校注重過程,企業注重結果,兩者很難從培養模式上達成一致,加劇校企雙方矛盾。所以,在諸多因素的制約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足。
4.行業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指導職能弱化
行業協會不能很好的發揮產教融合的指導功能,僅能對產教融合工作提出意見,但是否接收或者執行并不盡人意。一方面企業和學校不相信第三方的指導作用,或者利益歸屬不同。另一方面政府也沒有對行業協會進行制度保障或者條文規范。因此,行業協會很難發揮好指導作用,在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上缺乏相應的法定職能。
二、提出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對策
(一)政府主導構建校企合作政策平臺與運行機制
1.政府部門提高校企合作的戰略意識。政府部門必須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規劃地方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發展,統籌校企合作,將校企合作任務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建立起政府主導、地方職業院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校企合作發展新機制。校企合作如果能在政府部門的統籌和支持下,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及合作效率都將得到相當大的提升,產教融合才能夠真正實現,最終才能達到共生共贏。
2.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政府部門需要出臺行而有效黨的政策法規,以監控校企合作平臺。要以立方的形式明確規范政府、企業、行業、院校四者之間的關系及主體權限,保障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合作深度,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學校的主體角色確定
1.校企合作的組織機構
(1)主管機構:主管機構是國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這些部門通過政策法規的制定,保障校企合作雙方的合法權益,同時也進一步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義務,能夠有效地監控校企合作全過程。
(2)推動機構:推動機構一般為行業及機構或協會,主要職責要對校企合作的雙方進行指導,引導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3)基層機構:基層機構是指學校和企業。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指出校企合作過程
2.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組建合作機制建立各類型委員會,由以在校內機指導校企合作工作,是雙方形成合作過程,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反饋機制。依據科學的方法對校企合作進行科學多元化的評價,建立校企合作評價反饋機制,讓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及時掌握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穩固校企合作關系,促進合作的良性循環,使校企合作可持續的推進。
(三)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為保證職業教育產教的有效融合,必須將企業與職業院校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為了達到預期效果,在滿足行業需求的同時,修正自身存在的問題,設計出讓雙方共贏的合作方案,激發企業與職業院校協同育人的積極性。首先,職業院校可以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技術型產業工人,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其次,職業院校有科研優勢,可以改變企業創新能力和服務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最終提升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再次,通過產教融合,可以開發有效適應于企業發展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最后,企業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保證教師不斷更新專業知識。要解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積極性不足的問題,需要搭建校企共同發展的平臺,尋求雙方的利益共同點,通過利益的驅動,穩定校企之間的合作,保證雙方互利互惠的長久關系。
(四)提升行業指導能力
為了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指導與協調作用,確立行業協會的指導地位,提升行業指導能力。首先,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出幸而有效的校企指導方案。第二,政府部門可以成立相關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指導委員會,負責協調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推動產教融合工作。第三,為了保證產教融合中的校企雙方能夠及時溝通,應在行業協會的主導下建立例會制度,并制定統一的相關制度和規定,例如職業資格規范、技能等級規范以及相關指導內容等。
參考文獻:
[1]許紅梅.校企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職能研究——以常州市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11.
[2]施雯.國內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J].北方經貿,2011(5).
[3]虞佳.基于生態學理論的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研究[J].科技通報,2013(07).
[4]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08).
作者簡介:張卉(1982-7),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副教授,武漢工程大學工程碩士,主要從事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