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一個賦予它靈魂的過程。對我而言,藝術是一個“活著”的創作過程,它不是靜止的某種物品或者是某個流派,它是跟隨者人類活動的流動而變化,而構成藝術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在不斷的流動和變化著的。在創作過程中,由于不同的藝術家、不同的藝術種類以及不同的藝術創作原則,都會產生千差萬別的藝術創作過程。
關鍵詞:創作過程;源泉;想象與構思;結晶
藝術創作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主動的去探尋和發現生活中的美,然后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表達出來的過程,這是藝術體驗,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生活是我們創作的原材料,正如元四家之冠的黃公望在他古稀之年,還隨身帶著紙筆,以山川為師,將他對大自然的審美感受作為基礎,這種感受則是他以后創作的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審美感受刺激了他的創作欲望,他經常對景寫生,積累了數年之久,他創作出了著名的《富春山居圖》。藝術創作的第二個構思的過程則是給創作的作品賦予靈魂的過程,它最重要的是確定題材和主題。這一階段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它需要我們有訓練有素的眼力和善于思考的大腦,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微妙變化的作品,才能更好的捕捉到生活中的光與色。就藝術創作來說,藝術表現是是藝術意象到藝術想象的一個轉變過程,從生活到藝術意象,也就是從鄭板橋的“園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這是藝術構思中的一個重要的認識上一次飛躍;而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也就是藝術意象到藝術形象上的一次飛躍。所以,藝術構思是“形之于心”,而藝術表現則是“形之于手”。
一、從園中之竹,眼中之竹看藝術創作的源泉
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階段是藝術體驗,也就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它需要我們具備創作材料和創作精神的準備,這也就是創作素材和審美經驗的積累以及由此引發的創作的欲望的動機。我們在觀察體驗生活之后,會對生活情不自禁的產生不同的感情,也會產生不同的思考。劉勰在《文心雕龍·深思》中道:“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便是我們在被“山、海”等這些審美對象吸引之后,十分竭力地想要把自己的情感傾注于其中,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者是表現方法將這中事物的美反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尋求與其他人在審美、情感或者是思想上達到共鳴。這種審美的感受包括理性的感受和感性的感受,審美感受它督促著我們的創作欲望的產生,審美感受其實就是想象與聯想的過程,比如在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中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句話中就產生了聯想,由“流水”聯想到了“別意”,作者通過觀察“流水”,對此有了自己的審美感受,將“流水”與自己的離別之意相聯系,通過這種詩句的方式表達出來,使讀者與他產生共鳴。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經指出:“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我們在進行創作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時,也是要深入體驗一番,自己主動去獲取這些原材料,深刻記錄自己對所要表達事物準確的感受,這種感受或許會和其他表達者的感受或是形式不一樣,但是這種親自觀察體驗所留下的創作素材正是我們創作需要的最寶貴的東西。
二、從胸中之竹看藝術的想象與構思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藝術構思,它處于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它是在藝術體驗的激發下,從而產生藝術的想象與構思。藝術構思就是將生活中我們看到的那些零散的、不系統的所見所聞或者是一些比較富有內涵的生活素材積累起來,將這些素材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獨特的意象的一種活動,生活體驗刺激藝術意象的產生,從而兩者共同為藝術表現提供豐厚的素材積累以及獨特的藝術聯想。
藝術構思是藝術家從觀察感受到獨特的思想、由發現到完美呈現的對事物本質認識到一個完整的藝術意象的醞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包括對生活的觀察感受、主題的選定、素材的選取、考慮人物的性格和活動,以及和各種生活環境或者是相互接觸事物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些特定的前期積累之后,需要認真的去斟酌這些資料,從而探索研究出最適當的藝術表現形式或者是方法。
藝術構思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不僅要符合人們對美的審美要求,更要符合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構思是事物從個性到共性、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也要回歸到感性認識,因為作品需要和欣賞著在思想或者是審美上達到共鳴,得到參觀者的欣賞。
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萌芽、孕育和完成三個步驟,當然,藝術構思也不例外,它也需要這三個步驟。這個過程是將藝術體驗進行升華的一個過程。比如王昌齡在《出塞》中描述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由大自然的景象“秦時明月”聯想到了“萬里長征”,又由此想到了高大威猛的“將軍”,進一步又上升到了愛國之情。可見,藝術構思就是通過描述大自然的事物,從而觸景生情,在腦海中聯想起來,又借助一定的藝術載體表達出來,從而使表達的不管是事物或者是感情都得到了升華。
三、從手中之竹看藝術創作的結晶
在藝術構思中形成的藝術意象,需要在藝術表現這一環節將其物態化,它需要通過一定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使藝術構思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在藝術創作中,藝術構思與藝術表現是互為表里,兩者之間不可分割。從生活到藝術意象,然后到藝術表達,這是藝術創作的全過程,這也就是鄭板橋中所描述到的從“園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的一個過程。
在藝術表現的這個過程中,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者是或者是物質材料作為載體,這樣才能表達出藝術構思。就像我們在畫畫中,需要借助各種繪畫材料,比如“畫筆、畫板、色彩和紙張等一些物質材料,在音樂表達中需要借助各種樂器和樂譜,在書法中也是需要筆墨紙硯這些物質材料。這些材料在創作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是一種物質載體,用來承載和表達藝術意象的具體化形態。
達芬奇曾經在《論繪畫》中贊美道:“天生麗質的美,將隨年月的流逝,而迅即磨滅,除非有畫家把它畫下,方可保存永久。”在當今科技發達的今天,有許多的物質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去記錄下那些曇花一現的事物,而這種物質材料或者是設備就是藝術表現所需要的載體,用以表達和傳播作者內心的想法和思路。
在藝術表現這一過程中,藝術創作者應該具備熟練的技能和技巧,可用熟練的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就像是文學家必須具備“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或者是工藝匠人們也必須具備巧奪天工的高超技巧,應該熟合理地將藝術意象轉變為具體的藝術形象。
結論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表現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之間相影響,缺一不可。藝術體驗來自于生活,是藝術創作中的基礎和源泉,在藝術體驗基礎上產生的藝術聯想與想象,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這是將生活的感受升華,在意象中形成一個自己的理解與創意;藝術表現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這是將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在創作者意象中的感受具體化,將其轉變成可以直觀感受到的藝術作品。當然這兩次的藝術創作都是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之上,三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一個階段,那么這個藝術作品都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失敗的。我們創作的作品應該是有生命力的,我們也應該時刻受到時代精神的哺育,如果我們失去了時代精神的滋養,那么我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也會失去它應該具有的光彩。
作者簡介:高雅南(1994.09-),女,漢族,山東濟寧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