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艷
摘要: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具體實踐時,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恰當運用多種方法,適時提供支持性策略。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材教法;個體差異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有三個特點:整體性,是整體的育人目標體系,培智學校的每一名學生都是義務教育的權利主體,享有自己的受教育權利;有效性,將課程目標通過個別化教育生活化手段、教育康復策略落實到每個具有顯著個別差異的學生,從而實現有質量的教育;靈活性,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運行實施。可以將國家課程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也可以根據學生需求調整和增減標準內容。
弱智兒童由于多種原因造成大腦皮層的損傷,故出現感知遲鈍,分辨力差,識記緩慢,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極的困難。我們現在學生的殘疾類型越來越多,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培養目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要滿足不同差異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作為教師這就要考慮怎樣才能滿足不同差異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一點教學經驗來說說是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的。
培智教材20以內的加法,書中采用的是“湊十法”來教學,減法采用的是運用加法的逆運算,通過一階段的教學,發現以上的方法只是符合少數輕度弱智兒童,現在重度的學生越來越多,“湊十法”并不適合他們。那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讓這些弱智兒童都能學以致用,滿足不同差異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呢?通過一階段的摸索和實踐,我決定因人而異分層教學。程度好的學生繼續采用“湊十法”,程度差的學生不按教材的設計來教學,而改用“十指法”來教學。
“十指法“就是用雙手的十個指頭,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方法,輔助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于指尖上”,即多種感官一起參加學習活動,提供較充分的感性認識,不僅降低了思維的難度,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十指法”教學的前提是學生必須熟練的掌握數序,讀數要快準,關鍵是能認讀手指,弱智兒童用手指表示1——10各數是因為他們的手指不靈活,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的循序漸進,先從1——5練習,再認識6——10,每天不間斷練習,從易到難,反復練習,直到能說幾就伸幾的程度。
先來談一談怎樣進行“十指法”的加法計算,即記大數,數小數,如8+5,心里記大數8,加5就伸出5個手指,從9開始依次數下5個手指頭,數到13正好數完5個手指頭,那8+5的和就是13,學生只需按正確順序數,就能算出計算結果,其思維計算過程是形象,直觀的思維過程,得數十百以上的,或者加數是兩位,三位以上的可借助豎式,仍運用“十指法”來計算。
再來談一談怎樣進行“十指法”的減法計算:20以內的減法計算,我采用的記減數,數差的辦法。也就是當被減數某數位上的數小于減數相同數位上的數時,先向高位借一,放到底位上作十,在與底位上原來的數相加,得到一個十幾(或十)然后將被減數記心中,從減數數到這個十幾或十的數,數出的手指數就是差。還是以13-8為例,減數是8,就從8往上樹,數到被減數13,伸出來5根手指,那得數(差)就是5。這種直接從十指中數出差的方法,簡單而直觀。只要動用一次手指就可直接求出差,減少了步驟,也就減少了刺激信號,學生接受起來容易,不妨一試。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發現“十指法”雖然在計算方法上較為機械,但它實用可行,如果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學習加法的困難問題,還加快了教學進度,不用再一個例題一個例題的去教學,學生學得快而輕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湊十法”和“十指法”的靈活運用即體現了課標的三個特點,整體性,有效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