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摘要:“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教育的主題。
關鍵字: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學生成長;影響;人格;素質
現代教育學認為人的整體素質是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合金”,其中環境影響和制約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水平。我們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優美和諧的班級人文環境與自然物質環境,挖掘蘊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響,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班級文化作為培養學生人格的陣地之一,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生。班級特色文化建設是指,班級成員利用和創設特色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關系等來熏陶和培育集體成員創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響活動,它是班級成員在多種文化相互作用、發展過程中,創造一種比較穩定的有利于發展的文化過程。合理的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在實際的班級生活中能有效地彰顯學生個性,促進學生成長與健康發展。
一、構建班級特色文化的目標。
1.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通過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生活世界中不斷進行學習。讓教育超越課堂、學校,繼續延伸到真實、豐富多彩的學生日常生活中;使教育超越學習書本知識的限制,延展到更為本質的道德與人格教育。讓生活成為教育的源泉,讓生活本身成為教育。
2.基于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通過班級特色文化建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營造一種師生和諧的班級氛圍,創造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創設在班內“樂學、愛生活”的氛圍,使師生既是這個班級的主體者、建設者,又是這個班級的受益者,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班級特色文化建設首先要基于學生個性,是教師在考察學生的個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班級里所進行的特色文化建設必須以學生的原有個性為基礎,否則這這些特色文化建設將成為“空中樓閣”,將不會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
3.優化新型和諧師生關系
通過班級特色文化的建設,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創造這一舉措的過程中,他們需要互相合作共建,可以加強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理解與體悟,從而使師生關系得以加強;同樣,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好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這一寶貴財富,師生在這一優良的環境中共同學習、生活與成長,成為一個和和諧的共同體,也會促進師生關系發展。
二、構建班級特色文化的方法。
1.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的群體意識、輿論風氣、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等精神風貌的反映,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良好的班級文化使人身居其中,處處感到集體的溫暖,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鼓勵、互相關懷,師生之間民主平等、愛生尊師,這種氛圍使人心情舒暢,產生一股令人振奮、催人向上的力量。這種凝聚力一旦形成,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把師生團結起來,共同為班級的發展而努力。這種向心力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富有意義的班級活動等措施來實現。
2.建設“富有特色”的物質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睂嶒灠嗉壈堰@些班級精神文化內容通過物質的形式體現了出來:教室前黑板上方張貼班風;教室后黑板上方懸掛班訓、上方正中懸掛著班徽;教室右邊,是學生書畫作品展示;教室后邊的墻壁上是同學們出的墻報,其中有一塊固定版面是班歌。通過精神文化的物質化載體,能讓同學們隨時警醒自己,自己應該為班級的發展而努力。同學們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相互鼓勵。
3.建立“自由、民主、科學”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種行為準則。一個班級要有良好的班級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開。在班級集體中,我們把那些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的,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稱為班級制度文化?!白杂?、民主、科學”的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還會使每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準則規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
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持久的,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滲透于人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當中。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是漸進持久的。一種良好的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在最起初的階段會慢慢給予學生以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生活閱讀的豐富,以及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這種起初的影響會因為積累,對學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可能是幾個學期,幾年,甚至變為學生的終生興趣與愛好,乃至發展成自己的畢生事業。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肖川,倪曉玉.《創造積極的學校文化》[M].2008
[3]彭耽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4]張華.《研究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10
[5]雅斯貝爾斯(德),《什么是教育》[M].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