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呈祥
數學作為中學的一門主要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沒有其他學科形象,生動、具體。傳統的數學教學,就是黑板加粉筆,偶爾有一些模型,教學手段單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也就失去了學習積極性。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在形象、直觀、趣味、容量等方面彌補了傳統教學上不足。以下談談如何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讓多媒體教學融入數學課堂,更好的為初中數學教學服務。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引入新課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就不能很好地學習。而許多數學問題都來源于生活、生產中,多媒體課件以大量視聽信息、動態表現手段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數學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沖擊著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利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在愉快寬松的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如在初三“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節中,運用日食從發生到結束這一動畫,可以把兩個圓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也幫助學生理解,并深刻記住知識要點。這樣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被潛于默化增長了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分析知識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偏重于邏輯推理,偏重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動畫演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情景再現,可以讓學生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問題到一般規律,逐步通過自己的發現、探究去思考數學、學習數學。
1、化無形為有形。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偏多,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初三幾何“點的軌跡”,學生最終會知識“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學生對“軌跡”是毫無想象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老師“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 “函數”,就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對“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清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天氣晝夜變化圖象,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后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相,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系。不僅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對函數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用《幾何畫板》來演示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徑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理解的進程,相當于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外,傳統教學課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書方式、速度的影響,利用多媒體技術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準確地進行作圖,為課堂增加知識容量。
總之,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我們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的結合,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象,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優化傳統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