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鈺婷
摘要:中國近代音樂美學思想起源于清末明初的學堂樂歌,這一時期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萌芽期。“學堂樂歌是中國走向‘現代性的第一預示性標志”,它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是不可否認的。由于學科屬性尚不清晰,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尚不明確及收到功利主義影響等問題,當時的美學發展是徘徊不定的,但同樣,學堂樂歌不容置疑的成為中國近代音樂美學思想的邏輯起點,正是這些徘徊與受當時社會因素所產生的迷茫,才有了之后的探索、揭示、歸納、總結,近代音樂美學思想也正是從這樣的背景下艱難萌生。
關鍵詞:學堂樂歌;近代;音樂美學思想
一、引言
中國近代音樂美學思想起源于清末明初的學堂樂歌,這一時期是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萌芽期。“學堂樂歌是中國走向‘現代性的第一預示性標志”,它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是不可否認的。學堂樂歌的發展,使得作為美育主體的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在救亡圖存的國家危機下,人們試圖通過音樂來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責任感,而西方音樂的沖擊及傳統音樂生命力的衰退,使得封建禮樂思想逐漸失去了主導權,學堂樂歌開啟了中國音樂文化由傳統向現代、東方學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從而進入受西樂影響為主的“新音樂”時期。盡管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學堂樂歌時期的美學思想發展帶有了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但它對于中國走向近代化社會,對于中國近代音樂美學學術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學堂樂歌運動中近代音樂美學思想的萌生
(一)學校音樂教育的興起和學堂樂歌的編創
鴉片戰爭后,為了救亡圖存,富國強兵,國家迫切的需要培養新式人才,陶鑄新的適合當時我國國情的國民精神,音樂被有意識的從封建禮樂當中分離出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意義——“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要件,此稍有知識者所能知也。” “惟唱歌則以道德與優美之理想化合,以激天良。” 在此背景下,新型學校音樂教育應時而生。
從早期的學堂樂歌來看,大多都是以填詞作品為主,所反映的內容主要也都是偏向于民族危機、啟發民智、社會改良或是宣傳社會新風氣,提倡青少年積極向上的作風。此時,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已經開始向近代形態發生轉變,而國人對于西方音樂的態度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曾志忞更是提出了“改革音樂,為中國造一新音樂” 這一觀點。雖然由于寫作能力低下等原因,樂歌編創者自身創作的歌曲較少,再加上盲目學習西方音樂,導致歌曲較為雜亂,但筆者認為,學堂樂歌對于新中國音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所起到的推波助瀾的價值是無法忽視的。如沈心工的《男兒第一志氣高》、華振的《大國民》,學堂樂歌時期的音樂主旋律都是昂揚向上、與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相符合的,有一種萬丈豪情之感。
(二)學堂樂歌運動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作為近代音樂啟民思潮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具體實際,學堂樂歌的迅速推廣與普及,在當時社會環境及價值觀的影響下,不可避免的激發了關于新的審美意識的美學反思。它觸發了人們對于新的音樂的理性思考,曾志忞提到“近世既認音樂為一科學,夫既曰學,則研究是者。” 他的這一觀點為音樂進行了正名,體現了近代的許多音樂學者對新音樂的理性思考與辯護。
學堂樂歌運動中,音樂被賦予了新的功能,音樂啟民思潮開始發展,盡管當時許多觀念依然受到了中國傳統樂教的影響,但這種新的“精神教育”的教育觀念,與中國傳統音樂教育思想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傳統的樂教理論來看,它跟要求民眾從音樂中習得倫理道德等禮教思想,而學堂樂歌則是更多著重于傳遞新的資產階級觀念和社會精神。在此時期,許多音樂家也提出了許多論說,曾志忞曾在《音樂教育論》中提出“音樂之存于世其價值如何?其功用如何?”“西人之視音樂為何物?其國之有音樂究與其國有何等之關系?”等問題,雖然仍舊沒有擺脫傳統音樂思想的桎梏,但這些音樂家在提出問題時,已經將問題指向了音樂本身,也將音樂美學的立足點指向了新音樂文化等方面。雖然學堂樂歌也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但這些有關音樂本身的功能價值的重新認知與闡述,已經不能再以之前中國傳統的音樂美學理論作為它的立足點。
三、學堂樂歌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一)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啟蒙
學堂樂歌時期,西方音樂強勢的進入中國,再加上受到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的影響,傳統音樂已不能再滿足社會需求和人們的精神需要,社會漸漸形成了“向西方學習”的潮流。而西方音樂也受到了關注,被國人所學習。在此期間,一大批留學日本的音樂家,將西方音樂傳播到了中國,新的音樂知識、技法技巧等受到了國內音樂家的關注,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其進步發展,向西方學習音樂成為了一種必然之勢,有許許多多的音樂家相繼留學日本,如李叔同、沈心工等,在他們回國后,皆是沿用了日本音樂的曲調來進行創作,1904年,沈心工更是出版了《學校唱歌集》,學堂樂歌自此開始得以流傳。
(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凸顯
由于近代以來,受到鴉片戰爭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國人試圖開啟民智,救亡圖存,在這樣的背景下,難免會產生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我國音樂在當時的主旋律是“向上”的,更多的被運用到宣傳、教育中。
學堂樂歌時期,雖然音樂整體風格與中國的傳統音樂相差較大,但在功能和價值上依舊是服務于政治,關乎當下社會關系的,這一時期對音樂功能價值的解釋,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在理論上,一般的音樂家并沒有將音樂看做獨立的、具有特定審美價值的美學對象;在實踐上,當時國內的音樂創作大多還是依附于西方音樂,沒有純粹的屬于國內音樂審美價值的作品,再加上學堂樂歌運動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救亡圖存、提倡維新與革命,這也就使對音樂的解讀具有了功利性的導向。
四、結語
從整體上來看,學堂樂歌時期美學的傳播并沒有形成系統性的流暢表達,更多的論文文章與美學思考都主要在傳統音樂美學與當下由西方引進的新的美學思想之間的碰撞等方面進行論述,而無論是從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來解讀新的音樂思潮,還是從西方音樂美學思想來解讀帶有獨特中國現象的音樂思潮,都是矛盾的。由于學科屬性尚不清晰,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尚不明確及收到功利主義影響等問題,當時的美學發展是徘徊不定的,但同樣,學堂樂歌不容置疑的成為中國近代音樂美學思想的邏輯起點,正是這些徘徊與受當時社會因素所產生的迷茫,才有了之后的探索、揭示、歸納、總結,近代音樂美學思想也正是從這樣的背景下艱難萌生。
參考文獻:
[1]楊和平.20世紀音樂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6(02):104-111.
[2]沈心工,小學唱歌教授法[M],王寧一,楊和平主編,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M]第1卷,現代出版社,2000.
[3]曾志忞,樂典教科書自序[M],1904年石印本.
[4]曾志忞,音樂教育論[M],王寧一,楊和平主編,20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M]第1卷,現代出版社,2000.
[5]馮長春,李明輝.近代中國新音樂文化發展中的美學進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4):47-61+4-5
[6]馮長春. 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思潮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