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
一、彩瓷發展歷程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斗彩。
彩瓷,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爐彩”。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釉上彩,就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1000多度窯爐中二次燒造,低溫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應用廣泛,釉色鮮艷,品種豐富且藝術性較強。因彩繪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損,易受酸堿等腐蝕。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適當的部位涂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屬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彩料品種多,色調豐富,紋樣稍凸出,操作較釉下彩簡便。但畫面光亮度較差,長久使用后易磨損變色;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種有五彩、粉彩、新彩、琺瑯彩、墨彩、描金等。
二、陶瓷釉上彩
釉上彩介紹
(一)釉上彩產生的年代: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從時間上來說,釉下彩的年代更為久遠,從傳承上來講,可以說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釉上彩制作歩驟、過程:先要燒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進行彩畫裝飾,然后窯燒而成的,彩繪的紋樣與釉彩是分開燒的。
(三)釉上彩燒成的溫度順序: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窯火燒成白瓷坯,用色料畫好彩畫裝飾后,再用800℃進行二次窯燒。
(四)釉上彩外表:由于是畫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顏色有幾百種,繪制的技法比較容易,表現力極強。但是因為色料并沒有與釉料融合,所以所繪制的紋樣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會像釉下彩那么光滑。釉是一種透明的、經久不易變的特殊物質。
(五)釉上彩繪分類: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幾種。
(六)釉上彩色料: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溫燒成。由于溫度低,許多顏料都能經受這樣的溫度,故燒出來的顏色變化不大。
(七)釉上彩用的調料品:多用的調料是樟腦油或松香油進行調和。
(八)釉上彩技法:以洗水法為基礎技法,即先用筆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筆,然后將筆上的顏色洗掉,撓水反復洗擦。
三、陶瓷釉上彩的燒制
由于行業的不同導致的陶瓷燒制溫度區分類別不相同的情況:
陶瓷行業一般分為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藝陶瓷以及特種陶瓷幾類,其各自的高、中、低燒制溫度歸類情況為:
建筑陶瓷一般的劃分:低溫陶瓷(700℃以下),中溫陶瓷(700--1200℃),高溫陶瓷(1200℃以上);
日用陶瓷和工藝陶瓷一般劃分方法為:低溫陶瓷(1200℃以下),中溫陶瓷(1250℃左右),高溫陶瓷(1300℃以上);
特種陶瓷就比較難說,有很低燒成溫度的,也有超過1800℃燒制溫度的適合高技術應用范圍的特殊陶瓷。
現著重介紹工藝陶瓷燒制,工藝陶瓷燒制分釉上和釉下燒制工藝,燒成溫度也有差別,自然其燒成溫度區分類別也是不相同。釉上瓷器,是建立在已經成瓷后的瓷器上再加工而成的瓷器工藝品,其中貼花瓷器又分高溫陶瓷(1300℃左右)、中溫陶瓷(1200℃左右)、低溫陶瓷(700-800℃)燒制。
而釉上手繪瓷器的分類比較單一,一般都是700-800℃燒制而成;極少耐高溫的釉上手繪瓷器。
而經過1300℃:高溫釉,古御窯、釉下彩、釉里紅等色,均為高溫釉。景德鎮獨特燒制高溫陶瓷,燒制溫度1300度以上。1200℃:中溫釉,古民窯常用技法1000℃:低溫釉,日常餐具常以低溫燒成,成本低廉,易于批量生產。950℃:釉中彩,常用于釉中青花嵌金二次燒結的專用技法。900℃:浮雕金,在1300℃高溫釉面,以千足金水施以浮雕金技法,國際標準含量12%-18%,不易氧化,歷久如新。800℃以下:稱色料,器表類瓷非瓷,類釉非釉,稱之為色料。500℃:玻璃金燒成溫度,與玻璃質輔料混合燒制,金層含量約5%-9%,易氧化,不耐磨。400℃-600℃:烤花仿釉,當代常以色料噴涂、印花處理俗稱烤花玻璃涂料,施于透明白釉,仿紅黃瓷器及金邊諸色均可亂真。
高溫陶瓷日常領域:在日用與工藝收藏瓷中,高溫瓷指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的釉彩,我國古代的釉下青花、釉里紅等傳統瓷器,均為高溫制成。陶瓷釉質是二氧化硅穩定的三角錐形化學鍵結構,只有在1250℃以上,方會出現分子層面的變化,使著色劑穩定的置于分子結構以內。因此,高溫瓷在色澤、色彩、材質致密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