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平
【摘要】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社區數量的增加帶來了城鎮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由于此過程中過于追求速度,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以本土文化作為切點,以社區公共空間作為載體,通過本土文化與社區公共空間的融合,從而探討城鎮社區規劃的新形勢。
【關鍵詞】本土文化;新農村社區;公共空間;規劃設計
城鎮社區公共空間本應具備相應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城鎮本土味道,但在一些目的性極強的政績性建筑下,帶來的是一系列索然無味、毫無地域杼性和識別性的公共空間,本土文化傳承方面的內容很少。國外在探索社區與文化結合中取得了時間上的優勢,以美國為代表性的開放式街區理念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同樣面臨著發展過程中急功近利、速度至上這一問題。城鎮社區規劃在國內處于初步的階段,本土文化的特色需要發揚,如何將本土文化融人社區為載體的生活中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之一。
一、本土文化對社區公共空間的影響
(一)社區中本土文化的作用
社區中人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本土文化作為一個城鎮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寶貴遺產,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新農村社區公共空間規劃的過程中,還是在文化自身推動的過程中,社區與文化都處于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
(二)社區公共空間中本土文化的應用現狀
傳統的城鎮化建設中,在政績與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經常采用一些粗暴的融合手段將二者加以結合,最終的結果是社區公共空間幾乎對本土文化保留很少,甚至有的地方沒有地方獨特的本土文化運用,功能性上也忽視了空間在不同人群、不同地點上應有的差異。
(三)本土文化對于社區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性
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具有現代都市氣息的寶貴元素,同時在社會活動中也會沉淀一些精神層面的珍貴文化,這都是城鎮化在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社會遺產。而城鎮化的凝聚力需要這些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推動,社區公共空間作為高曝光率的空間元素與文化相融合任重道遠。
二、本土文化在社區公共空間規劃中的影響因素
(一)地域區位
不同城鎮處于不同的地域區位,而不同的地域區位所遺留的文化元素決定了城鎮社區公共空間的規劃方式。地理位置、定性差異、地區的整體氣候特點等,組合成了城鎮文化中的地域區位文化。
(二)景觀文化
城鎮中景觀元素給人重要的感官印象,21世紀初,“綠色城市”的概念深入我國各級政府,建設綠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態城市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逃避的任務。其中打造特色城鎮的核心之一便是城鎮的景觀建設。在城鎮發展的過程中,景觀不單單體現的是一種襯托城鎮外表的面子工程。
(三)歷史文化
人類在歲月的流線中經歷了無數的變遷,從一個傳統的聚集部落發展成一個現代化城鎮的過程中留下來最美好、最有價值的便是歷史文化。這些歷史的過程需要去傳承,歷史留下的遺產也需要去銘記。
三、本土文化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滲透方式
(一)景觀自然文化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應用
1.人文景觀文化。公共空間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也成了重要的組成元素。忽視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恰好處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轉型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一個符合新時代住宅社區需求、符合城市文化傳承載體、符合提高城市凝聚力、提高城市整體識別度的一類新型社區公共空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一類住宅公共空間應從景觀、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融合,從而形成全新的社區生態空間。
2.自然文化。每個城市中的景觀組成由不同的種類所形成,其中包括特色的自然之物和不同植物生長的狀態。景觀的外在環境影響形成了不同景觀所表現出的內在元素。不同的城鎮在規劃過程中應該利用不同的景觀來進行有效的點綴設計,這樣才能從細節之處體現城市中獨特的形態。另外,城市中地貌形態形成了不同類別的特色景觀環境,這組成了城鎮中獨特的自然文化。
(二)精神文化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應用
1.精神文化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發展過程中,城鎮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變化,精神文化便成為一種重要的瑰寶。在進行公共空間規劃的過程中,精神文化可以寄托在城鎮中的建筑、公共空間雕塑等方面。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將精神文化融入公共空間中,從而使居住在社區中的人達到與文化之間的有效融合。
2.城鎮的經營性文化。不同的地區中有不同的經營性文化,我們應該更多地注重其城鎮產業文化的趨向表達,才有助于增加城鎮居民的凝聚力,從而提高綜合競爭力。新興的產業經濟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成了中國社會進步的燃料,城鎮化過程中我們更應該注意人和人之間的交互關系,從而以這一理念為基點進行公共空間的規劃。
3.居民的價值觀念。不同城鎮發展的過程中都有見證者,在城鎮化的發展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居民產生的一種近似城鎮發展的價值觀念,這一觀念便成為人民核心價值的取向。
結語
本文研究了本土文化在城鎮化社區公共空間的應用關系。從城鎮化中的景觀、居民價值觀、經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討。新時代下我們需要一種新型的城鎮化社區空間結構;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我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