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
【摘要】全球化的進程推動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但跨文化交流障礙依舊存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言語交際模式的差異,其深受不同文化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英漢言語風格差異,即謙虛風格與自信風格、含蓄風格與詳盡風格、個人化風格與背景文化風格三個方面,并進一步分析導致風格不同的原因,進而提出相關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英語:漢語:言語交際:對比
文化交流是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在當代,文化軟實力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各國紛紛采取措施促進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軟實力。英語和漢語這兩種主要語言已經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許多學習者能夠熟知很多單詞,但他們仍然無法在跨文化交際中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言語交際風格。當我們學習一種語言時,我們不僅需要掌握發音、語法和詞匯,并且需要了解語言的交際風格,為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英漢言語交際風格對比
下文將具體通過三類言語風格差異分析英漢言語交際的不同,即謙虛風格與自信風格、含蓄風格與詳盡風格、個人化風格與背景文化風格。
(一)謙虛風格與自信風格
首先,與英語相比,漢語語言風格更為謙虛。在古代,謙虛被視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當受到別人的贊揚時,中國人有禮貌地拒絕贊美。許多著名學者一貫主張大家要謙虛,不能滿足于小小的成功,我們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在中國,謙虛的語言現象隨處可見。當被邀請到一個中國家庭吃飯時,人們發現桌子上擺滿了十道精美菜肴,并且擺得很漂亮。但主人很可能會謙虛地說:“我們并不擅長做菜,做得不好,請多多擔待?!比欢?,說英語的人很有信心。人權、自由和平等深深地植根于他們的文化之中,因此他們更樂意接受稱贊。在英語文化中,人們被鼓勵去“推銷和夸耀自己”,當他們受到別人的贊揚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接受稱贊并說“謝謝”。并且,他們認為拒絕贊美是不禮貌的,固有諺語“恭維帶來朋友,真理帶來敵人”。因此,在西方社會,我們總是聽到像“好”“非常好”“完美”“精彩”這樣的詞。在同樣的情況下,不同文化的人們會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當一個說英語的人士被別人夸獎她的美麗時,她會毫不猶豫地說“謝謝”,然而中國人更傾向于說“哪里哪里,你比我漂亮?!绷硗?,當一個人因為他在團隊中的出色表現而受到表揚,西方人可能會說“謝謝你的贊美”,而中國人可能會說“不不不,這應該歸功于我的團隊?!边@也和二者所屬的個人主義以及集體主義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二)含蓄風格與詳盡風格
漢語交際風格是隱性的、含蓄的,而英語人的交際風格則是顯性的、詳盡的。中國人傾向于以迂回的方式說話,避免沖突。例如,當有人公開征求意見時,中國人會間接地表達,甚至保留他的意見,保持沉默。當一個西方人被要求表達他對某事的意見時,他會明確和誠實地表達他的觀點。在中國,為了營造和諧的談話氛圍,人們總是以含蓄的方式說話,他們認為說得太多可能會對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的祖先早就明確地提出“言多必失”,因此聽者應該從含蓄的說話中揣摩言外之意。在中國,人們也傾向于用諸如“可能”“也許”等詞語來含蓄地進行表達。至于說英語的人,他們傾向于對其他人做出明確和詳細的回應,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才是最有效率的體現。例如,當一個英語演講人被問到:“你在這個比賽中是如何看待他的?”他會誠實地說:
“他在這次比賽中不是那么優秀,因為他沒有準備,也沒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聲音。”然而中國人可能會回答:
“他可能在這次比賽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結果并不比預期的好?!睆倪@一點我們可以知道,英語語言表達更為注重事情本身,而漢語語言表達則更加考慮他人的感受。
(三)背景文化風格與個人化風格
西方人在言語交際中具有個人風格,中國人在言語交際中具有語境風格。“個人風格”指的是人們稱呼他人時直接使用名字而非頭銜,“語境風格”則更關注別人的資歷和地位。在中國,人們會考慮到不同的年齡、資歷等情況,進而選擇不同的稱呼,在很多場合必須使用尊稱以表示自身的修養。然而,在西方社會中,“你”一詞可以指老年人或年輕人,高或低的社會地位的任何人,他們不太關心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距。例如,孩子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直接呼叫他們的父母或老師的名字。在西方社會,個人化的語言表明非正式和關系上的平等?!妒ソ洝分幸矎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二、原因及策略
不同的言語交際風格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的,中國人遵循的是螺旋式思維,而西方人則是線性思維。并且,中西方的價值觀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而西方文化則更為強調個人的存在,即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因此,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語言溝通交流時,不能僅僅關注積累了多少單詞,同時也應多多了解目標文化的語言交際風格,并在交流時盡量做到“入鄉隨俗”。換言之,為了避免誤解,我們應該選擇不同的方法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