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鋮博(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南京 210000)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現了從計劃至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轉變,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消費結構發生改變。在這種大環境下,國內商貿流通業得以快速推進,流通規模拓寬,吸納就業的能力逐步提升。商務部數據表明,2016年國內商貿流通業增加值高達9.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多達12.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4.6%,比2015年提升4.9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其中,2016年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多至58.7%,由此可以看出,商貿流通業已逐步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除此, 2013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占GDP比例為44.7% 。
此外,商貿流通業囊括了批發業、零售業、旅游餐飲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倉儲業等諸多業界,極具容納就業的能力,為社會勞動力創造了諸多就業崗位,是解決社會勞動力的主導產業之一。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商貿流通業就業人數逐年提升。國內商貿流通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并逐漸發展成為解決社會勞動力就業、減輕就業壓力的主導產業之一。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現代商貿流通業開始從以往單一化發展模式逐步導向為多元化投資、多元化運營形態共同推進的模式。從運營主體上來看,2016年國內批發零售企業中國有企業達7658個,占總數的3.68%,與2015年相比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私營、個體類批發零售企業得以快速發展,2016年批發零售企業中私營企業高達124167個,占總數的60.35%,與2015年相比,提升了42.87個百分點。除此之外,還有外商投資企業(包含有港澳臺)可達8742個,占總數的4.15%,較2015年提高了1.45個百分點。從運營形態上來看,近些年來,國內新型流通業態發展態勢強勁,截至2016年年底,國內連鎖零售企業門店總數達4132850個,同比增長6.31%,較2015年,凈增加了202125個。在這之中,專業店個數占到總數的46.48%,超級市場與大型購物中心個數占到25.22%,專賣店與便利店所占比重分別為18.84%、9.46%。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商貿流通業已經從傳統單一化運營模式開始轉變,逐步形成了以多元化為核心的流通主體、運營形態。
在信息技術的日趨推進下,互聯網技術得以廣泛普及,連鎖運營、物流一體化運輸、電子商務等多重現代化營銷模式快速崛起,逐步成為國內流通運營與流通發展的重要構成要素。一方面,受益于電子商務獨有的便利、低成本等特性,傳統的實體交易模式逐步轉為電子商務發展。近年來,國內連鎖產業發展迅猛。2016年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銷售額達64852.5億元,同比增長8.458%。此外,國內物流配送運輸行業發展勢態良好。據調查顯示,2016年,全社會物流總額達229.7萬億元,同比增長6.1%。可以看出,國內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也逐步從傳統式轉為現代式,現業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隨著現代商貿流通業的迅猛發展,國內投入力度的持續提升,流通基礎設施日臻成熟。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運輸線路中公路網總里程數達469.63萬公里,同比增長2.6%,相比2006年的345.70萬公里凈增加了123.93萬公里。鐵路運營線路里程多達12.4萬公里,同比增長5.87%,較2006年的7.71萬公里凈增加了4.69萬公里,鐵路運營線路里程2.2萬公里,公路總里程469.6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1萬公里,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萬公里,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30388個,頒證民用航空機場達218個。可以看出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日臻成熟,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網絡體系格局。
現代商貿流通業在GDP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圖1現代商貿流通業對GDP的貢獻率可以看出,2006年商貿流通業的貢獻率為14.9%,2008年就上升至16.7%,增加了1.8個百分點。但是在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2009年的現代商貿流通業GDP的貢獻率出現下跌,跌至13.7%。但是在金融危機高峰之后,現代商貿流通業又開始以高速增長模式發展,近年來,現代商貿流通業對GDP的貢獻率一直持續走高,截至2016年,現代商貿流通業的GDP貢獻率為22.3%,較之于2009年增加了8.6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商貿流通業對GDP總產出的貢獻率日趨增加,逐漸發展成為對社會經濟極具影響力的主導產業。
現代商貿流通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就業彈性要普遍高于其他產業的就業彈性,現代商貿流通業可以憑借較少的社會資源創造出較多的就業崗位。近年來,總就業彈性一直處在飽和狀態,盡管在有些年份中略有上升,但是總上升幅度不大,據調查顯示,總就業彈性整體上保持在0.05上下,這代表著每增加1%的社會總產出,全社會勞動力就業就會增加0.05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國內整體就業狀況呈現出一種弱彈性化發展水平,整體國民經濟發展對就業形勢的推動力不夠明顯。
與之相反,現代商貿流通就業彈性勢頭發展迅猛。從圖2現代商貿流通業與總就業彈性數據來看,2006-2016年間,現代流通就業彈性在2009年有一定的波動,其余年份幅度較小,總體上呈逐年上升走勢。2006年,現代流通就業彈性為0.367,說明現代商貿流通業每增加1%的產出,便可以增加0.367%的就業量。但是在2007年現代商貿流通就業彈性略有下降,降至0.268%,這說明此時期現代商貿流通就業達到一定的飽和狀態,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剩余勞動力,究其原因在于2007-2008年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對各行各業均有影響,致使現代商貿流通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所降低。2009年,金融危機過后,社會經濟開始復蘇,現代商貿流通業就業彈性開始回轉,并出現了一個小高峰,這一年就業彈性系數值高達1.57。2009年之后開始回落,但是從總體上又呈現出顯著逐年上漲趨勢,一直到2016年,現代商貿流通業彈性系數值高達4.058。據此可知,現代商貿流通業就業增長狀況依賴于經濟增長狀況,但與此同時,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也是增加就業的主要路徑之一。
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產業效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與第二產業的發展最為緊密。現階段,我國依舊停留在工業化中期逐步過渡到后期的階段,制造業是工業發展的主導分支,它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對現代商貿流通業來講,制造業的發展與現代商貿流通業息息相關。具體來講,現代商貿流通業是鏈接生產與消費的紐帶,它與制造業的關系為上下游的生產與銷售方面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下游的現代商貿流通業的主要任務是對上游制造業所產出的產品展開分銷、服務,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有賴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這便促成了現代商貿流通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另一方面,現代商貿流通業可以提供最基礎性的服務,這就使得其也是第三產業的主要構成要素。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還可以拉動旅游產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進而間接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還與第三產業有關;再者,現代商貿流通業作為鏈接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是實現農產品交換的主導環節,故而,現代商貿流通業與第一產業發展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
從實踐上來講,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地區差異性。現今,現代商貿流通業已逐步發展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源,但是由于受地區自身的發展狀況、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相關政策等要素影響,使得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地區發展特征、發展結構、發展規模等方面有一定差異性。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在東部沿海地區的產出效用比較大,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環境比較好。其次是中部地區,而對于西部地區來講,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產出效用比較低。這就說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產出彈性并不是太高,但是在經濟發展相對不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彈性比較高,反而對產出的影響比較大。

圖1 現代商貿流通業對GDP的貢獻率

圖2 現代商貿流通業與總就業彈性
在“流通主導論”以及“流通基礎論”相關理念盛行的情形下,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普遍受到各界的關注,但是依舊有一些地方還未意識到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力,或者是還沒有完全將商貿流通業的效用發揮出來,對現代商貿流通業盲目定位,沒能將先導、基礎的作用發揮出來,因此需要確立流通發展測評機制,定期分析評價流通定位。盡管本文在分析過程中沒有提到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測評體系,但是各地區依舊結合自身發展特點,設計出合理全面、系統科學的測評機制。其中,就部分測評指教數據的來源,還可以借助制定相應的舉措,通過實地調查來獲取。以此為基礎,借助測評機制,定期探究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態勢以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這樣才可以及時找出現代商貿流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找出相應對策,充分彰顯現代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先導效用”。
由于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地區差異性,所以在不同地區需要因地制宜管理流通發展,推動地區協作共贏化發展。從具體上來講,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且流通經濟效應較低的地區,其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經濟拉動力已接近極限,對于這種狀況,需要主動推行流通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此外,還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借助于電子商務、連鎖化運營等新型營銷體制,打造全新的增長點。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且流通效應較低的地區,較之于發達地區,這些地方現代商貿流通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而且這里商貿流通運營成本高,但是效率比較低。就這些情況來講,政府需要從政策上引導這些地區,尤其是在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更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如建造地方儲備庫,建立大型批發市場,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強化此類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互動合作,參照相關經驗來彌補自身發展的不足,進而最大限度凸顯自身優勢,達成資源合理配置的目標,實現區域間彼此協作、共贏化發展的模式。對于依舊處在快速發展且商貿流通經濟效應較高的地區,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導現代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如可以從政策上給予資金幫助,從技術上給予支持,促成其逐步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現代商貿流通業是一個滲透力比較強的復合化產業,且其與三大產業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其發展對三大產業具有很強帶動效用,尤其是對第二產業。但是,當下國內商貿流通業成本較高,且效率較低,流通發展水平慢于制造業的發展速度,進而約束著制造業,甚至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要改良流通產業架構,提升其在三大產業中的地位,并采取相應的舉措來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具體上來講,可以通過強化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之間的關聯性,構建出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現代化流通模式,鍛造大型商業企業等形式,來實現現代商貿流通業結構優化升級,并憑借其強關聯性,帶動其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是,還需要注意不能盲目注重發展商貿流通業,而輕視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過度投資現代商貿流通業,不利于三大產業的優化發展與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通過分析發現,當前現代商貿流通業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對農村地區的輻射能力比較低。因此,充分顯現現代流通業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帶動效用,健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打破城鄉之間的區域性阻礙與壁壘,推動城鄉流通一體化發展,顯得格外重要。具體來講,農村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且交通設施建設不完善,這些都是限制城鄉商貿流通發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強化對農村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如修建鄉村公路等,進而來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幫助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除此之外,還需要提升農貿市場的發展力度,打造出新型化農村運營模式,尤其是提升在農村建立便利店、超市等運營網點的速度,推動農村流通業實現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媛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品牌建設[J].改革與戰略,2017(1)
2.惠艷.基于協同發展視角的地區經濟與商貿流通業的共同發展戰略[J].改革與戰略,2016(9)
3.張玉萍.產業結構視角下現代商貿流通產業的輻射效應及優化路徑[J].商場現代化,2015(21)
4.周林林.淺析商貿流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與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5(7)
5.王少斌.商貿流通業對陜西省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分析[J].商業時代,2011(5)
6.于華峰.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模式及其輻射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