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 副教授(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1)
目前關于商貿流通成本的研究較多,但針對城鄉商貿流通成本的研究仍然較少,因此在對其進行概念界定時需要追溯到流通成本的相關理論。流通成本本身是一個歧義較多的概念,與之較為相近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提出的“流通費用”這一概念,馬克思將其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生產性流通費用,其二為純粹流通費用。這一理論雖不全面,但迄今為止仍是學術界定義流通成本的主要理論依據。而西方經濟學中提出的“交易成本”過于宏觀寬泛,不利于運用于對我國商貿流通成本的準確分析,相比之下,國內的一些學者提出的概念界定及理論數據分析更有利于在微觀層面探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成本問題。
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轉換與空間轉換是商貿流通的兩個主要流程,意味著買方與賣方進行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所有權交換的交易過程,也是商貿流通成本產生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商品貿易與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全部資源耗費成本就是商品在轉換(流通)過程中產生的流通成本,從理論角度來說,這并不包括企業內部交易所產生的流通成本。圖1展示了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再經過層層轉換到最終銷售的全部流通過程,通過圖1可以看到市場主體的不同會導致商品流通過程的不同,而不同商品經過的不同的流通過程其最終產生的流通成本也是不盡相同的。具體如下:
一是上游生產企業與下游生產企業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這種商貿關系是由一類產品經過原材料采購到一個生產企業再到另一個生產企業的流通所形成的。這是最為常見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為實現產品轉換目的而進行的流通過程。換句話說,對于前一個生產企業而言,經歷的是商品的銷售過程,對后一個生產企業則是商品的采購過程。想要完成產品由原材料采購到銷售的全部環節,就需要經過采購、加工、儲存與物流運輸等步驟。即使企業自身具備獨立且完整物流配送體系,但是商品配送過程中運輸及裝卸成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產性企業內部組成一般都包含了多個部門,例如采購部、運輸部、銷售部等,其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在商貿流通過程中的依賴性。如果流通的部分由外包企業全部完成,那么實際產生的流通成本就變得相對簡單了,也就是說企業外包出去的成本就是二者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流通成本與采購費用、倉儲費用以及銷售費用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而是不同的市場主體中不同環節的聯系紐帶(采購、倉儲銷售)組成了商貿流通成本。
二是生產企業與中間商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一般來說,在市場得以開發后生產企業與中間商之間會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因此無論是生產者,還是中間商或是終端銷售商,其關系也相對固定。即生產企業負責生產商品,中間商負責銷售商品,這也是商貿流通關系的一種。中間商不負責生產商品,這意味著對中間商而言,原材料的采購環節與生產環節也就不存在了,相對于生產企業間的流通成本而言,這種流通方式所產生的流通成本就更為簡單了。但是無論中間商是否選擇將部分流通過程外包出去,其在采購、倉儲與銷售環節所產生的流通成本始終存在。
三是中間商與中間商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由圖1可以看出,商品從生產環節到最終的銷售環節并不是能夠一步到位實現的,也就是說商品的流通過程是由多個中間商共同作用完成的,此類流通方式促成了產品多級銷售模式的形成,這種上下游中間商之間的多級交易關系一般分為自由交易與代理交易兩種形式。自由交易下,產品的流通成本相對較高,相反如果選擇代理模式,那么在環環緊扣的交易模式下商品的流通成本自然就會降低。一級一級的代理模式雖然能夠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但和其他商貿流通關系一樣,也會產生采購、倉儲與銷售等必要環節的流通成本。
四是中間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中間商與消費者之間實現商品使用價值的轉換過程就是流通成本的產生過程。假設消費者選擇實體店購買的交易方式,且購買的商品無需配送與安裝等步驟,這種現場交易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反之,消費者選擇實體店購買的交易方式,但是購買商品則需要實體店完成后續的配送與安裝過程,那么這一環節商品的流通成本也會隨著配送過程的繁雜而增加。
五是生產企業與終端消費者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互聯網時代下,網購已成為大眾基本消費方式的一種,這種消費方式利用網絡銷售平臺開啟了生產與消費一步到位的新時代,使大眾消費方式更加便捷、迅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在配送過程中所產生的流通成本(倉儲、運輸、包裝、人工)也是不可小覷的。
六是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商貿流通成本。生產與消費的直銷模式雖不常見,但依然存在。生產企業可以通過專營店銷售、送貨上門等多種銷售方式完成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銷售,生產企業選擇任意交易方式,商品必要流通環節所產生的基本成本依舊存在。
采購是指一個企業從目標市場中獲得自身所需要的價格合理、質量保證、數量齊全的對應資源的購買過程,是企業進行后續加工、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也是商貿流通的第一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可靠數據統計分析,采購環節的成本與企業的最終利潤呈反比增長模式,即采購環節成本每降低1%,企業可多盈利5%-10%,由此可見,采購成本的合理控制對企業發展與利潤回收有著重要影響。
在企業的采購過程中,采購信息不全面、不暢通是其采購成本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假設企業在進行采購前沒有得到及時、準確的市場采購信息,就有可能發生高價采購、重復采購、采購資源不全等問題,嚴重時會導致企業出現盲目采購現象,一旦發生這些問題就會使采購資源的質量、數量與使用價值受到嚴重影響,使企業商品流通過程中的采購成本飆升,致使流通成本增加,影響企業自身信譽與最終利益。特別是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今天,采購信息的全面、暢通顯得尤為重要。
運輸是指借助交通工具與交通路線實現商品空間轉換的行為。商品交換是企業間貿易往來的基本目的,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商品交換越頻繁,市場經濟也就越繁榮,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而在商品貿易往來的過程中,企業所產生的運輸成本是十分龐大的,也是我國商貿流通成本產生的主要環節。我國中小型企業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一般會選擇較為便宜的運輸方式運送商品,但這種便宜的運輸方式往往會使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許多不可控問題,例如路途顛簸造成的商品損壞,再如天氣影響下產品變質以及送貨時間的不準確性。城鄉貿易過程中農產品與蔬果居多,此類產品更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運輸成本并沒有因為便宜的運輸方式而得到基本保障,甚至引發了更多的問題,造成運輸成本的增加。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其對商品輸送的要求主要是時間與質量方面的要求,企業通常會選擇速度較快、質量得以保障的運輸方式,然而這種運輸方式往往忽略了由于運費過高、商品擠壓或者裝貨不滿等因素造成的運輸成本增加的問題。
倉儲是指對需要進行轉移的商品的臨時儲存點與保管處,是連接上下游企業生產、供應、銷售等環節的中轉站,也是城鄉商貿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商貿流通業而言,倉儲是貫穿整個商品流通過程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對原材料采購完成后的儲存,或是對銷售產品的供應,又或是對中轉產品的保管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因此倉儲成本的高低對整個流通成本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
我國小型企業的產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少量多次的儲存方式相對合理,倉儲成本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之下,大型商貿企業的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相對明顯。大型商貿企業由于對商品市場需求量的錯誤評估以及在庫存管理觀念、技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直接影響了商品的倉儲成本。其產生的問題及后果一般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商品庫存積壓量大,影響商品質量與企業資金的周轉;二是商品管理技術落后,影響后續銷售情況與銷售效率;三是庫存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人員責任模糊,不利于倉儲管理與商品的合理保管。在城鄉商貿的流通過程中,農產品、蔬果的庫存保管是十分常見的,而庫存管理落后將直接影響其質量與后續銷售,對流通成本的控制是極其不利的。
配送是指將貨物送達終端消費者的行為過程,是商貿流通的最后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商品的配送流程主要分為“備貨-儲存-配貨-送貨”等步驟,合理的配送方式不僅能使消費者對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給予肯定,為企業贏得良好信譽,同時也能使企業獲得經濟效益。對于配送方式很難有一個絕對的衡量標準,只能站在一個趨利避害的角度,評定其相對合理性。商貿流通過程中商品的配送方式(流程)是影響商品銷售成本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配送方式將增加商貿流通成本。

圖1 城鄉商貿流程
在城鄉貿易往來日漸頻繁的背景下,采購信息顯得尤為重要,全面、及時的采購信息不僅能夠有效節約商品資源成本,同時也能夠為企業贏得更為可觀的經濟利潤。因此,利用互聯網信息的便利性,實現采購信息的通暢無阻,能夠有效控制商貿流通過程中的采購成本。我國大多數商貿企業的發展觀念傳統、模式單一,對采購環節的成本重視遠遠不夠。基于這一現象,想要達到降低采購成本的最終目的,首先,企業必須迎合時代發展,轉變傳統采購觀念,利用互聯網信息,將降低采購成本作為資源采購的重心。正確分析、定位采購成本對商貿流通成本所產生的影響作用,逐步適應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的供應鏈發展模式,實現采購成本從局部向全面的最終轉變。其次,認真分析影響采購成本的因素是關鍵,在確定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找出成本控制的有效方式,避免不必要采購成本的產生。最后,只有有效利用互聯網中全面、及時的采購信息,建立健全采購制度,才能真正降低采購成本。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城鄉之間傳統的貿易方式,同時也使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因此,降低運輸成本成為降低商貿流通成本的關鍵。但是,就我國目前的運輸條件與消費者需求量而言,改變運輸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商貿流通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應建立互利友好的合作關系,科學合理的選擇運輸方式與運輸途徑,針對不同的運輸商品合理選擇適合的運輸方式,盡量減少不必要運輸成本的產生。在此過程中,需要借助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實現:
第一,利用現代網絡物流信息,根據運輸商品的保質期、對應企業的需求量與需求速度的不同,合理選擇運輸工具,確定運輸的最優路線,在保證商品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的最優路線并不等同于最近路線,最近路線只能保證距離最短,但并不能對路況、交通狀況、天氣變化等多種因素進行預測,因此路線存在的風險也相對較大。而最優路線則是指選擇一條速度最快、資源耗費最小、風險最低的運輸路線。第二,利用GPS技術,對商品的運輸過程進行定位,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運輸過程中出現意外狀況的概率,同時能夠根據運輸過程中的突發狀況隨時制定新的運輸路線,降低了因發生意外狀況而造成的運輸成本。第三,控制運輸成本并不是單靠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以物流管理部門為主導,其他人員與部門協同配合完成的,因此培養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對企業物流運輸進行全面整合是降低運輸成本的又一重要方面。
倉儲環節是商貿流通的中間環節,也是保證商品質量、數量及信息完備的關鍵環節。降低倉儲成本,一方面應利用信息化發展,及時了解商品的市場需求量與市場變化,降低淤滯庫存現象出現的可能性,對一些由于市場供應量過大造成的商品滯銷現象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并將所掌握的市場信息與需求變化傳達給上下游相關企業,及時減少或終止對此類產品的采購、生產。同時加大對滯銷商品的促銷力度,力求在保證商品質量的情況下,減小企業的庫存壓力與銷售壓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倉庫布局、創新企業管理理念是降低倉儲成本的重要途徑。我國企業的倉庫一般分為自有倉庫與合租倉庫兩種基本形式,無論是何種倉儲形式,在商貿企業商品種類多、數量足的狀況下,市場容易出現倉儲空間不足、貨物雜亂無章的現象,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選擇科學合理的倉庫利用方式能夠優化倉庫的空間布局,節省倉儲成本。
想要利用網絡信息,有效提高商品配送效率,就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物流發展現狀,建立合理、統一的配送中心,實行商品標準化配送。同時針對配送商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配送制度與配送方式,加快配送管理體系的建立,實行以制度為依據、以體系為保障的商品統一配送模式。合理選擇配送方式能夠有效降低配送成本。目前,我國的配送方式較為單一,但在市場巨大需求量的影響下,應審時度勢,實行混合配送法、輕重搭配配送法,企業與第三方物流合并配送等多種形式來配合我國配送中心的發展模式。最后借助現有網絡數據信息與物流平臺,制定合理配送路線,以降低配送成本。
參考文獻:
1.謝繼蘊,李崇光,付青葉.農產品省際流通成本的測度設計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7(4)
2.李文貴.新型城鎮化視域下我國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6(10)
3.趙儒煜,包明齊.我國流通成本變動與制造業空間集聚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6(5)
4.楊淑娥.我國商貿流通成本的構成與優化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4)
5.馬茹.中小連鎖企業商貿流通成本的控制及優化機制[J].商業經濟研究,2015(17)
6.陳耀庭,戴俊玉.不同流通模式下農產品流通成本構成與利潤分配—基于漳州香蕉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4(10)
7.王之泰.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問題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