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茂 教授 李亞茹(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 南京 210095)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表現在:近四年來我國GDP增長率平均值已從10.4%降至7.4%。針對此種情形,國家領導人習近平2014年在河南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以平常心適應經濟的新常態”,要求穩步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并針對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戰略,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要求。以上方面說明我國經濟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調整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然而縱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方面: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力度不斷下降,近幾年內對GDP保持個位數甚至負數的貢獻率;投資方面:長期以來國內各級政府主導的粗放投資,繁育出大批僵尸企業,投資對經濟的帶動地位也不斷下降;消費方面:2008年之后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幾乎維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15年甚至突破為66.4%??梢?,刺激居民消費成為當下重振我國經濟的重要舉措,消費信貸作為刺激消費,進而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有力工具變得尤為重要,國家層面為此對消費信貸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同時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利息差難以維持金融市場環境,消費信貸業務自身較強抗周期能力、輕資本、效用水平高等特點,備受各類金融機構的青睞。艾瑞咨詢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3%,預計2019年將達到41.1萬億元。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消費信貸于1998年的初步發展,到最近幾年的大力提倡,其對經濟增長是否真的有促進作用?如果有,作用強度多大? 各區域又有何表現?以上問題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將為各部門作出發展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的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上的參考和政策上的個人意見。
國外多從家庭視角研究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appelli and Pagano(1994)選用25個國家的樣本實證發現,家庭信貸與GDP負相關。De Gregorio(1996)運用OECD的20個成員國數據,研究發現家庭信貸與經濟增長不顯著相關。Beck et al.(2012)首次區分家庭信貸和企業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選取1994-2005年45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樣本,研究發現企業信貸促進經濟增長,家庭信貸無顯著影響。類似的有,IM Banu(2013)使用SAS軟件對羅馬尼亞的信貸和經濟增長進行分析,得出家庭信貸相對于企業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弱。
國內方面,蔡浩儀和徐忠(2005)從居民儲蓄率和中小企業貸款渠道研究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通過選取2000-2003年的省際數據,實證發現消費信貸不利于經濟增長。張鳳元等(2012)則基于全國2001-2010年季度數據,運用VAR模型論證發現,消費信貸有限促進經濟增長。張愛蓮和劉柏(2012)選取2007-2010年月度數據,運用離散選擇模型實證檢驗得出,長期消費信貸相較短期消費信貸更能促進經濟增長。
綜上,國外有關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研究較為成熟,而國內尚未成體系。然而由于樣本選取、研究方法不同,國內外結論不統一,并且現有研究多用時間序列研究消費在二者之間的中介效應。基于此,本文構建PVAR模型研究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
VAR模型要求數據集足夠長,而我國消費信貸統計始于2004年,本文利用Holtz-Eakin(1988)提出的放寬了樣本量的PVAR模型進行分析,分別就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建立如下模型:

式(1)中,y有兩種表達方式,方式一為{lngdp,lnsl,lncl},分別為經濟增長、社會消費與消費信貸;方式二為{llngdp,sav,lncl},分別是經濟增長、國民儲蓄與消費信貸;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vi指代個體效應,θt指代時點效應,k為滯后階數,μit表示誤差項。
本文采用國內生產總值表示經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示社會消費,消費信貸余額表示消費信貸,儲蓄率表示國民儲蓄,其通過消費率來測算。
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現狀,本文選定2003-2015年我國31個省的相關數據,數據來自于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和國家統計局,并以2003年為基期對各變量進行調整并取對數。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針對面板數據,需要對各變量進行單方根檢驗,以防止“偽回歸”問題的出現。由于本文的面板數據為“短面板”,在此選用LLC檢驗和IPS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變量lngdp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該原始序列平穩,lncl、lnsl、sav變量本身存在單方根,而在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后,都拒絕原假設,即變量lncl、lns和sav為一階單整序列。
在對變量進行單方根檢驗后,還需進行協整關系檢驗。Hamilton(1994)認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是包含協整約束條件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對于存在協整關系的序列,VEC模型適用,反之則適合建立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2 單方根檢驗
注: ???、??、?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存在單方根的原假設;Δ指對變量取一階差分。VAR模型。本文選用Westerhund的方法分別對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兩組協整檢驗絕大部分統計量接受原假設,各變量不存在協整關系,本文選用PVAR模型合理。

圖1 消費途徑的脈沖響應圖

圖2 儲蓄路徑的脈沖響應圖
在進行PVAR分析之前,還需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本文參考虞曉雯和雷明(2014)的做法,分別對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的變量滯后四階,結果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表明,三個準則對消費路徑均選擇滯后4階;表6結果表明,AIC準則選定滯后3階,其余選定滯后1階,此時參考Lu..tkepoh的意見,BIC準則和HQIC準則適用于趨于無窮大的樣本,因此本文對儲蓄路徑模型滯后1階。

表3 消費路徑的協整檢驗

表4 儲蓄路徑的協整檢驗

表5 消費路徑滯后四階結果

表6 儲蓄路徑滯后四階結果

表7 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的方差分解結果
本文使用嚴格變量次序的Cholesky分解方法。理論上,消費信貸通過影響居民的流動性約束和預防儲蓄動機影響消費和儲蓄,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因而本文排序為:消費信貸、消費或儲蓄、經濟增長。本文給設定次序的內生變量一個標準差的沖擊,通過蒙特卡洛模擬500次得出圖1和圖2,橫軸表示滯后期,縱軸表示各被解釋變量的響應值。
消費途徑的脈沖響應函數。主要對設定次序的變量滯后4階建立PVAR模型,通過蒙特卡洛模擬來刻畫變量的相互影響。
如圖1所示,首先是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第三行第一列)。給定消費信貸一個標準差沖擊,經濟增長同期為弱負向反應,此后逐漸上升,并在滯后2期達到峰值,此后各期為長時間下滑,但仍為正向反應。表明消費信貸受到外部沖擊當期拖累經濟增長,短期內消費信貸持續促進經濟增長,隨著到達頂峰后轉為持續下滑,整體上為非穩態的促進作用。
其次是消費信貸對消費的動態影響(第二行第一列)。給定消費信貸一個標準差沖擊,消費同期為正向反應,此后大體上持續下降,直至滯后4期到達谷底,隨后收斂于很小的負向反應,并且總體響應值很小。說明消費信貸受到外部沖擊短期促進消費,但長期消費信貸持續抑制消費。
最后按照“消費信貸—消費—經濟增長”的次序分析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消費信貸對消費的作用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三行第二列)來看,消費信貸對消費產生總體上強度較小且由正變負的影響,消費對經濟增長產生總體上較為強勁的非穩態促進作用,說明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間接路徑中,消費信貸對消費產生的影響經過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牽動,使得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表現為短期內上升,后持續下降。
儲蓄途徑的脈沖響應函數。主要對設定次序的變量滯后1階建立PVAR模型,通過蒙特卡洛模擬來刻畫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
首先是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三行第一列)。給定消費信貸一個標準差沖擊,經濟增長同期趨于0的正向反應,此后上升至滯后一期的峰值,隨后持續下降,最后接近于0,說明經濟增長對消費信貸的反應存在時滯性。消費信貸持續促進經濟增長,但并非穩態。
其次分析消費信貸對儲蓄的影響(第二行第一列)。給定消費信貸一個標準差沖擊,儲蓄同期為負向反應,隨后上升至一期的峰值,此后急速下滑后接近于0,說明消費信貸受到外部沖擊,同期降低儲蓄率,滯后一期和二期提高儲蓄率,此后各期持續小幅降低儲蓄率。
最后按照“消費信貸—儲蓄—經濟增長”的次序分析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從消費信貸對儲蓄的作用(第二行第一列)以及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三行第二列)來看,后期較長時間內消費信貸小幅降低儲蓄率,并經過后期長時間儲蓄率小幅降低經濟增長的傳導,使得后期消費信貸持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下滑。
對于以上結果,本文解釋如下:第一,消費信貸短期促進消費,長期為持續弱負影響,原因在于消費信貸能夠緩解居民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和預防性儲蓄動機,從而帶動社會消費。但居民保守的消費觀念,領域內不良問題的時常發生,使得消費信貸弱抑制消費。第二,消費信貸對儲蓄同期為負影響,隨后短期為正影響,長期為持續的較弱負影響。原因是消費信貸可以促進消費。但現實中消費信貸客觀強化了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表現在住房抵押貸款籌集首付款和即將到期還款的壓力,但隨著各項補貼政策的落實,消費信貸持續降低儲蓄率。第三,無論是消費路徑還是儲蓄路徑,長期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下滑,表明我國發展消費信貸的方式仍然較為粗放。
方差分解驗證每種隨機沖擊對內生變量的貢獻程度大小,本文采用該方法,能夠更精確地展現消費途徑和儲蓄途徑的各變量相互響應程度。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見,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下絕大部分變量第10期和第20期的結果基本一致,說明系統在第10個預測期后基本穩定;消費路徑下經濟增長受自身沖擊的影響力度最大,其次是消費信貸,最后是消費;儲蓄路徑下經濟增長受自身沖擊的影響力度最大,其次是消費信貸,最后是儲蓄;在第20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力度有所增強;消費信貸對儲蓄的解釋力度有限。
本文利用我國31個省2003-2015年相關數據構建面板VAR模型,分別從消費路徑和儲蓄路徑分析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為非穩態的正向影響。從直接效應來看,無論是消費路徑還是儲蓄路徑,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亦然;從間接效應來看,消費信貸長期對消費的較弱負向作用被消費對經濟增長較強的促進作用所牽動,消費信貸長期對儲蓄率較弱的負向作用被儲蓄率對經濟增長較弱的負向作用所強化,使得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持續下滑。
根據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議:第一,科學發展消費信貸,有效揮發其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針對各地區消費文化、經濟等主客觀方面的差異,各地政府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方針和政策;對于東部地區,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業務,同時加強對消費信貸市場的監管和規范;而對于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需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健全消費信貸市場運行機制。第二,完善相關機制,協調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針對居民消費觀念保守,對消費信貸認知不足的情況,加大消費信貸宣傳力度;面對我國居民征信信息的缺失,政府部門應積極建設征信體制,同時可實現與其他機構合作;國家在積極倡導消費信貸發展的同時,健全相關風控機制。各金融機構也應強化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浩儀,徐忠.消費信貸、信用分配與中國經濟發展[J].金融研究,2005(9)
2.張鳳元,符建華,黃倩.消費信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2( 4)
3.張艾蓮,劉柏.消費信貸與經濟增長的協動關系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