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 劉金鑫
摘要:現代企業的運作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不確定的風險,并且這些風險并不能避免,因為在企業走出財務決策的時候,必定存在著不確定性,不可能在既定的未來情況中作出決策。企業經營和企業財務的風險并不能完全避免,一直存在于企業運行的過程中,財務風險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為了規范企業正常運行,穩定盈利,深入研究企業財務風險和防范不可避免。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成因;防范
在研究一個問題之前,分析問題的成因是前提與基礎。研究企業財務風險的過程中,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產生原因,研究財務風險的本質特征,從現象深入本質研究是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關鍵方法。
(一)客觀性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風險,不可回避,企業在進行財務規劃和分析時,只可能盡量減少財務風險,無法實現完全避免財務風險,因為風險時刻存在,企業面對財務風險時要接受該風險的客觀性。
(二)全面性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風險,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之中,在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只要涉及到資金環節的均可能產生一定的財務風險。在企業從事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時時刻刻都應該保持面對財務風險的警惕性。
(三)不確定性
風險之所以被稱為風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顯著的不確定性,極可能發生也可能根本不會發生。在公司經營過程中,企業時刻面臨著各種財務風險,并不能確定該風險是否發生以及何時發生。
(四)收益性和損失性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與收益的獲得一般成正比,這意味著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在此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也可能更大。企業對于財務風險的把控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運行經營狀況。加強企業對于財務風險的把控有利于激勵企業運作,同時降低企業運行的財務風險也有利于穩定企業收益。
影響企業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企業內部原因以及外部環境原因。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內在原因
形成企業財務風險的內部原因主要在于企業內部財務體系遠遠落后于瞬息萬變的市場,內部財務體系不夠完善,在制定財務決策時也許會出現漏洞,同時,財務風險往往會產生于細微的差錯之間,細微的差錯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企業財務人員職業素養不夠高,在工作過程中制作的財務報表不夠詳盡,不夠規范,在企業進行財務決策時自然無法以此為基礎作出更科學的財務決策,這是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正是因為企業財務機構體系設置無法緊緊跟隨時代的變化,令企業的財務體系產生漏洞,在實踐過程中企業會因為這樣的不完善機構體系設置產生巨大的財務風險。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外在原因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面向市場,外部市場的環境以及相關的政策都變化及其快,而且外部市場的變化有很多人為因素和客觀因素,這些影響因素都屬于不可控制的因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相關的財務風險法律機制不夠完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并沒有有效和及時的外部監管機制和手段來約束企業的行為。這就造成了一些經營運作不夠規范的企業在日常實踐操作過程中經常操作不規范,不編制財務報表或者編制的財務報表不能正確的反應企業財務狀況,這就造成了企業管理人員無法從企業財務報表狀況中獲取企業的經營情況,有可能造成錯誤決策,影響企業經營和發展。
在研究企業財務風險的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針對以上發現的各種問題,可以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首先,針對企業內部財務體系設置不規范的問題。企業要徹底從源頭規范企業財務機構設置,在設置上科學合理,盡量避免不合理的漏洞,學習科學的企業財務部門體系設計的實踐經驗,并付諸實踐。
其次,加強針對于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企業財務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及職業道德,在工作之中培養財務人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在工作時時刻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解決問題,避免工作態度不端正,制作財務表報不規范的情況,這樣在企業運作過程之中可以大大減少企業的財務風險。
最后,增強部門之間的配合和聯系,在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而財務部門作為公司的財務資產職能部門,幾乎會與企業的各種不同部門之間的人員都有所往來,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更要注意增強與不同部門之間人員的溝通和配合,這樣才能夠更加高效的解決問題,避免因為溝通問題而造成的企業決策低效率的現象。另外為了規范財務風險,企業更應該明確的劃分財務以及其他部門之間的權限劃分,以防止出現問題時沒有人承擔責任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周紅.試論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及對策[J].決策管理,2009:7.
[2]柳博亮.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方向和趨勢分析[J].企業信息化及ERP技術應用,2008.
[3]馬德寶.信息化系統軟件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財會園地,2010:1.
[4]鄺鍵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
(作者單位: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