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瓊
摘要:營改增是我國近年來稅改重點,對整體而言,有利于很多企業及經營主降低稅收支出,提高盈利能力。但在銀行產業鏈中,也有特例,本文將以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為點,概述“營改增”前后手續費開票方式,分析“營改增”后產業鏈影響。
關鍵詞:手續費;營改增
“支付”無處不在,吃穿住行,人人都在使用支付,傳統銀卡卡支付、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快捷支付都是廣泛的非現金支付方式,但是在流轉過程中,會有手續費的產生,營改增后,關于手續費如何開票也一直困擾著銀行卡產業基層工作者。
銀行卡手續費主要包括了發卡行服務費(發卡機構收益)、網絡服務費(清算機構收益)、收單服務費(收單機構收益)。以傳統銀卡支付業務為例,發卡行向客戶發卡,持卡人在特約商戶處通過POS機刷卡消費,商戶向收單機構結算,銀聯作為銀行卡清算機構,連接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發卡機構調整持卡人賬戶,發卡機構與收單機構清算,收單機構最終清算給商戶。
2016年5月,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16]557號),稅務總局對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發票開具予以明確。
增值稅為價外稅,營業稅為價內稅,改革前營業稅為5%,改革后增值稅為6%。假設以1000元的交易為例,10元為銀行卡手續費,發卡機構、清算機構、收單機構按照7:1:2比例分配,具體見表1:
改革前,銀行卡產業對于手續費普遍采取差額確認收入方式,即發卡機構確認7元收入,清算機構確認1元收入,收單機構確認2元收入。因整個收單過程中商戶被扣除的費用涉及多家機構,除做為資金下清的收單機構外,發卡及清算機構不會主動向商戶開具手續費發票,從而造成商戶成本列支無相應票據印證。
改革后,按照業務流,應該由發卡機構、清算機構分別將各自收益部分開票至收單機構,由收單機構匯總后,加上收單機構收益部分,一并給予商戶。由于行業特殊性,收單機構需向多個發卡機構索要發票難度較大,原有銀聯不具備開票主體資格,發卡機構可能又是發卡又是收單雙重身份可能造成重復納稅等原因,2017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于進一步明確營改增有關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11號),進一步明確發卡機構、清算機構和收單機構提供銀行卡跨機構資金清算服務的規定。在改革后模式下(串行開票模式),發卡機構向清算機構開具其收單業務手續費收入票據(即70%部份)、清算機構與收單業務相關的收入在疊加發卡機構的手續費收入向收單機構開具發票并確認收入(即80%部份),最后由收單機構就手續費收入(即100%部分)予以開具相應票據交予終端商戶。
增值稅抵扣理論實現了閉環運行,整個產業鏈也較為清晰,規范了發卡機構、清算機構、收單機構收入流程,商戶端獲的全額手續費發票,并獲的相關增值稅的抵扣。
營改增工作開展必須遵循整體性、漸進性、可操作性,但實際情況是整個產業鏈上開票工作增大,全國銀行、非金機構數量龐大,僅以中國銀聯為例,先后發布了《中國銀聯關于開具銀聯網絡服務費增值稅發票相關事宜的函》,并對銀聯開票系統進行改造,向所有發生手續費清算機構開具或索取增值稅發票,目前涉及發卡機構總部977家,收單機構總部857家。
“營改增”從其他產業來看,是直接減少營業收入的總量,但是以目前銀行卡手續費開票方式,營業收入大幅增加,增值部分虛大,仍以上為例,原來收入確認累計為10元營業收入,營業稅金為0.50元,目前串行開票后形成25元營業收入,在剔除價外增值稅后營業收入為23.58元,增值稅金為0.57元,從收單業務前端來看整體收入翻了一翻,稅負增加了14%左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營改增”以后與生產經營相關的成本支出都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稅負。
稅收制度改革必然帶來產業利潤、征收難度、涉及領域廣等多方面影響,稅改過程也必須循序漸進,尤其要注重可操作性,簡易計稅更利于改革,盡量采取一種征稅方法同時,也必須考慮避免對經濟影響,眾多信息技術系統梳理將更有助于稅收制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關于銀行卡收單機構“營改增”后續情況的報告(滬支協發[2017]9號)[EB/OL].http://shpca.org.cn/shpca/html/portal/index.html,2017-3-14.
(作者單位:銀視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