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
摘要:跨國商事活動中,由于不同國家法律體系差異化的存在,商事爭議和糾紛的出現在所難免,極大的影響了國際經濟貿易活動順利、有效地展開,而國際商法給國際貿易提供了合理公平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商法;貨物買賣
國際商法,是以調整以營利為目的的跨國經營中的商品流轉關系為對象,其從事國際商事的主體小到個人、法人,大到國家、國際組織。它的表現形式包括三種:①對各締約國均有約束力的國際商務條約或是國際商務公約,反映了締約國各方對外經濟貿易政策的要求,并為締約國的商業組織實現其商事活動服務。②對國際經濟法中,存在類似或是重復的主體行為均有約束力、具有統一規定的商事慣例,此類國際慣例在世界上已得到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承認,現已成為國際商事活動的主流。③各國國內商事立法?,F有的國際商事條約和國際慣例中,并不能包含國際商事活動中的一切問題,部分國家和地區雖加入了某些條約,但對許多商事領域仍保留立法權,存在尚未被認可的條約與慣例。
在國際商事交往活動中,大多數商事活動工具為合同,而一份完整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制定過程中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它包括以下內容:
(一)合同的主體與標的
合同的主體是指具有締約能力的合同當事人,而合同的標的合同當事人權利與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體現著訂立合同的目的與要求。交易雙方訂立合同時,為更好的用法律維護好自身的利益,應具體約定成交商品的數量、質量、名稱、型號、包裝條款等交易條件以及交易要求,嚴格考慮多方面的問題,注意合同用詞的合理性、正確性、明確性。
(二)國際貨物運輸方式
國際貨物運輸是國際貿易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為確保及時有效的完成進出口任務,在訂立合同時,要根據購銷意圖和實際情況,明確各方義務,以防引發爭議和糾紛。我國進出口貨物大部分通過海洋運輸,而且對外簽訂的海運進出口合同大部分為裝運合同。
(三)國際貨物運輸保險
國際貨物由于跨地域、跨國界,通常來說是種長途運輸。運輸過程中,由于時間長、距離遠,以及運輸過程中遇到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的可能性,對貨物來說均有遭受損失、滅失的風險,那如何將風險轉嫁出去,將主體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如若在承包范圍內,貨物遭受損害,均可從保險公司獲得補償。因此,國際貨物運輸保險通常和國際貿易術語相結合,要妥善運用。
(四)國際貨款收付方式
國際貿易活動中,貨款的收付方式對于買賣雙方來說,在影響資金占用、流轉的同時,也承擔者風險。我們應充分考慮收付貨款的安全、匯率變動風險、對資金周轉的影響、利息與費用的負擔等因素明確合理地約定有利支付條件,維護自身正當利益。如:信用證付款條件下,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單單相符”、“單證相符”,在認真審閱基礎合同的同時,要合理繕制、保護單據。又如:正本運輸單據是貨物所有權的憑證,是在賣方履約后與銀行結算、議付的重要單據,也是在發生貨物損失時,向責任方是索賠和理賠的關鍵。
(五)商品檢驗條款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由于交易雙方相距甚遠,貨物在長途運輸中難免會可能發生殘損、短少甚至滅失,為了便于查明貨損原因、在規定通知的期限內確定責任歸屬,需要第三方公證對貨物檢驗,即商品檢驗機構。
(六)合同的履行以及后續的爭議處理
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簽訂書面合同,各自就享有合同所規定的權利和承當約定的義務,在實際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主體是否能按時、按質、按量履行合同規定,關系到買賣雙方行使各自的權利和履行相應的義務,同時關系到企業、國家對外信譽。而在合同交易后,如若買賣一方不能完全履行合同,雙方可以協議商討是否存在補救措施可能,如存在賣方違約的情況,賣方是否可以采取交付替代物、修理不符貨物、減低價格、宣告無效等措施。
(一)典型案例
2013年4月1日,美國商人A某按CIF天津港向中國商人B某出售一批電機設備,合同中雙方約定采用信用證支付方式,B某要求A某于2013年10月1日將貨物抵達天津港,A某對這批電機投保了一切險。由于天氣原因,該批電機設備從A某倉庫運至碼頭裝船以前,發生了損失,所幸損失在承保范圍以內。隨后,B某憑A某轉讓的保險單據向保險公司索賠,卻被保險公司以貨物在買方所在地受損、B某沒有權利要求保險公司賠償為由拒絕。
(二)案列分析
上述案例中,保險公司拒絕中國商人B某的要求是合理的。含有CIF貿易術語合同中,買賣雙方對于風險界限的臨界點在于貨物是否在裝運港船上,貨物未裝船前,所有的風險均由賣方承擔,而裝船后,所有的風險均由買方承擔。貨物賠償的原則是不具利益不擔保。
國際商法作為一種調整關系、一種解決爭議的法律手段,無論是國際慣例的存在,還是國際條約或是公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商事活動交往中主體的利益,促進雙方或是多方進展平穩化,保障為國際商事活動的有序開展。國際商法的存在為國際商事活動構筑了一種良好的環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國民商法差異化給國際貿易交往活動中帶來的摩擦與分歧,但由于交易主體的復雜性、多樣性,仍需各國協同商定,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黎孝先,王健.國際貿易實務[M].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北京,2013.
[2]左海聰.國際商法的產生、發展和未來 [J].管理世界,2010.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