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要:金融工具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風險源,其也是對風險進行規避的一種手段。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種特殊性導致其無法融入傳統的財務報告體系,其一旦進入傳統財務報告體系中則會對投資者產生一定誤導,對投資者的利益有所損害,因此,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應運而生。
關鍵詞:金融工具;分類;確認;關鍵問題
為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具體需要進行適應,使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更加規范,從根本上提升會計信息的質量,我國財政部多次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測量》,本文將對新準則當中金融工具分類與確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目前,我國財政部以《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為基礎再一次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測量》,該準則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并對相關企業的提前執行行為予以鼓勵。其中規定對于已經開始執行新準則的企業將不再繼續執行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印發的《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的通知》(財會[2006]3號)中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與此同時,執行新準則的企業,應當同時執行我國財政部2017年修訂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財會[2017]8號)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財會[2017]9號)[1]。
使一方金融資產得以形成并使其他方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得以形成的合同即為金融工具。
(一)金融資產
在新準則當中金融資產具體包括:①企業所持有的現金、其他方的權益工具;②獲取自其他方的現金及金融資產合同權利;③于存在潛在利益情況下與其他方交換所得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合同權利;④企業將來需要用到或可能用到的、結算方式為其自身權益工具的非衍生工具合同及因該合同所得的可變數量自身權益工具,其中不包括企業以固定數量自身權益工具交換所得的固定金額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衍生工具合同[2]。
企業應以其自身對金融資產進行管理的具體業務模式與金融資產的實際合同現金流量特征為依據對金融資產進行劃分,即:計量方式為攤余成本的金融資產、計量方式為公允價值且于其他綜合收益當中計入其相應變動的金融資產以及計量方式為公允價值且于當期損益中計入其相應變動的金融資產。
(二)金融負債
而新準則中金融負債則具體包括:①企業將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合同義務交付給其他方;②于存在潛在不利的情況下與其他方交換所得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合同義務;③企業將來需要用到或可能用到的、結算方式為其自身權益工具的非衍生工具合同及因該合同所需交付的可變數量自身權益工具,其中不包括企業以固定數量自身權益工具交換所得的固定金額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衍生工具合同。
企業應將大部分金融負債分類為計量方式為攤余成本的金融負債,但不包括以下情況:①計量方式為公允價值且于當期損益中計入其相應變動的金融負債;②金融資產在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下轉移或對轉移金融資產進行繼續涉入而形成的金融負債;③與上述兩種情況不符的財務擔保合同及不屬于第一種情況的、承諾貸款利率低于市場利率的貸款。
當企業成為金融工具的合同方時應對具體某一項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進行確認。
(一)金融工具確認
利用常規方式對金融資產進行購買或出售時,企業應于交易日對即將收到或已售出的資產進行確認,在確認即將收到資產的時候需同時確認即將為此承擔的相關負債,在確認已售出資產時需同時確認相關利得或損失及買方應付的款項。
(二)金融工具終止確認
當企業金融資產對下列情況有所符合狀態下應對其進行終止確認:①已終止企業對某項金融資產現金流量進行收取的合同權利;②相關金融資產已在滿足《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中與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相關規定條件下轉移;③企業已解除對某項金融負債或該金融負債其中一部分的現時義務;④企業(借入方)與借出方之間通過協議簽訂的方式確認利用對新金融負債方式進行承擔的方式對原金融負債進行替換,且新金融負債的合同條款在實質上區別于原金融負債合同條款時,企業應對原金融負債進行終止確認并對新金融負債予以確認[3]。
通過上述闡述不難看出,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是金融工具的主要組成部分,且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涵蓋的內容非常之多。在對新會計準則進行實施利用之后,企業應更加重視其所面臨的投資風險,不可將所持金融工具簡單的劃分至同一種類,需對新準則實施為自身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積極應對,將自身投資策略、業務特點與風險管理要求充分結合起來以劃分自身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楊紀紅.《CAS 22——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解析[J].新會計,2017,13(7):28-30.
[2]謝劍波,郭憲.新金融工具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計量的影響探討[J].商情,2017,20(35):118.
(作者單位:廣東中恒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