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蓓
[摘 要]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在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完成三個“對話”:讀者和文本的對話、讀者和作者的對話、讀者和讀者的對話。這些“對話”背后體現的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是分析、推理和評價等思維技能的訓練。以一節高二英語閱讀課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在閱讀的各個階段設定評判性閱讀目標,帶領學生走近文本,開展對話。
[關鍵詞]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一節理想的閱讀課應該出現三種對話模式:讀者和文本發生對話、讀者和作者發生對話、讀者和讀者發生對話。這些“對話”背后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是分析、推理和評價等思維技能的訓練。這些思考的結晶建立在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否獲取思考的養分、產生思考動力、提升思維品質。
本文將以一節高二英語閱讀課 (So what is so bad about being so so?)為例,談一談如何在閱讀的各個階段設定評判性閱讀目標,帶領學生走近文本,對話文本,對話讀者、對話自己。
一、課例背景
例文是一篇關于主張在個人興趣愛好上不必追求卓越,建議不斷嘗試新鮮事物,享受生活樂趣的議論文。作者是一位母親,通過描述自己觀察和接觸到的事例佐證自己的觀點。
在設計閱讀任務時,教師找到了一條“作者和他人態度”的主線,通過三個不同層級的任務來達到以下目標:通過小組表演,梳理文本淺層次信息;通過師生回答,揣摩文中對立觀點;通過小組討論,闡述個人鮮明立場。一節生動的閱讀課,不在于教學氣氛是否熱烈,而在于學生是否能在教師的引領下積極進行思考。如果說閱讀的文本提供了思維養分的源泉,那么閱讀任務的設計則推動了學生的思考方向。
二、 課例分析
(一)讀者走近文本
讀前任務起到幫助學生熟悉話題的作用,但有的時候過于冗長,耽誤了閱讀部分的時間,誤導了閱讀方向,未必起到指向讀后活動的目的。讀前任務應起到縮小話題范圍、聚焦話題內容的作用,將學生的注意力中心往閱讀文章內容靠近。
以本課為例,文中多次提及母親認為接受新事物是一個令人愉悅的過程,學習新事物的人就像在探索,找尋未曾感受的簡單的快樂。因此,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是:Why do people love new things? 重點突出,簡明扼要,直指本文核心內容“學習新事物給人帶來的感受”。學生給出了多種答案:
1.People love new things because they are easily excited by things they have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2.People love new things because old stuff easily bore them.
3.People love new things for we want to find out how much potential we have.
……
我順勢問了一個問題:We all love new things and we all have a list of things to do. What has stopped you from getting started? 學生給出: I have no time. I have no money. I am too busy or too tired等答案。
接下來,自然引入第一遍閱讀。老師告訴學生:這篇文章會告訴我們一個關于learning new things的全新觀點,一起來品讀。
課前討論只用了一個問題,就把學生的思路帶入思考的情境中:在沒有時間,沒有錢,沒有精力的情況下是否要學習新事物?成功鎖定話題,拉近讀者與文本的距離。學生在進入閱讀前,會帶著關于learning new things的價值到底何在的思考尋求答案。
(二)讀者和文本對話
為了幫助學生清楚地找出文章的主線,教師安排了兩遍閱讀過程。第一遍閱讀圍繞這樣一個問題展開:What does the writer believe on learning new things? Does everyone else in her story agree with her? 這樣一來,相當于提示了學生去關注作者的觀點和其他角色觀點不同這個思路。在這個環節,讀者和文本第一次親密接觸,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的能力目標定位在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的信息查找和信息對比。
學生的回答是:The mum thinks its always fun to try out new things. Those who are against her idea are her son, the runners, the girl and the boy.
第二遍閱讀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分組閱讀,每組同學讀一段。學生的任務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在這部分采取小組表演的形式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一改以往細節閱讀過程中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模式。
Mum + son Para 1-3
Mum + runners Para 4-5
Mum + girl Para 6
Mum + boy Para 7
Mum + herself Para 8-9
從課堂呈現的效果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為了表演出兩個角色之間觀點的截然不同,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思考如何展示這種不同,正是這種思考讓他們覺得有樂趣。
(三)讀者和作者對話
一篇文章能夠被“讀懂”,唯有通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才能提高讀者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創造能力。
建立在同學們對文本淺層信息了解的基礎上,老師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
1.How did Mum feel when she was laughed at by her own son?
2.What does Mum say about these runners?
3.What does Mum think of the girl who is occupied with so many tasks?
4.Does Mum consider it wrong to be perfect?
5.Why would Mum take up golf?
由以上五個問題驅動,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在字里行間找尋依據,作出對母親生活態度的總結。此時板書的左側寫滿了母親的觀點,右側則是其他角色的觀點,板書如此設計是為了引出下面的問題:
Which word can be used to summarize the Mums opinion? Which word can be used to summarize the othersopinion?
這個問題是,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作者的觀點會是什么?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概括文中他人的觀點,又是哪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學生注意到了文中反復出現四次之多的serious,也能輕松想到它的對立面的單詞,同時也是梳理文章大意時產出的詞匯fun。
在這個環節,讀者需要站在作者的立場,將大量的觀點描述濃縮為一個詞。 讀者總結的過程,也是提煉思維的過程。通過讀者和作者無形的“對話”,明確了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為下一步表達獨創觀點做好了準備。
(四)讀者獨立思考
將閱讀文本中提取到的信息有效轉化為自己的思維養分,是在閱讀課堂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閱讀進行至此,學生對于文中呈現的兩種觀點已經了然于心,一種是凡事追求卓越、極致、完美,哪怕是個人愛好,也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做到最好。另一種則是,敢于承認自己不完美的人會擁有更豐富多彩的生活,個人愛好不過是一種休閑方式,不應該對自己有過高要求。
再拋出一個有挑戰性的辯論話題:
What do you think is a better attitude, “living a fun life and happily accepting your incompetence” or “living a serious life and always pursuing perfection”?
哪一種生活態度更理想?這本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學生在這個問題的牽引下產生了積極的思考和激烈的對話:
學生1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嚴肅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嚴謹與嚴肅正是推動社會發展、個人進步的優秀品質。如果一個人長期保持得過且過的心態,那他終將懶惰。如果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不求進取,不倡導卓越,很難想象幾十年后會倒退成什么樣子。
學生2認為,很多人追求完美并不是真的喜愛某件事情,而是喜歡勝利的感覺。生活的本質不應該是競爭,在比賽中獲勝只能獲得一時的優越感,在生活中尋找樂趣才是伴隨終身的。
通過閱讀,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和提升。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寫作過程,不應僅僅是通過批判來獲得知識和能力以完善思維,更應該注重通過批判來完善人格(韓少杰,易炎, 2009)。
綜合來看,學生們在全班討論、小組活動、小組辯論的過程中理解文本的意義、領悟作者的深意、碰撞個性化的觀點,整節課在授課教師富有哲理的一段話中落下帷幕。
參考文獻
[1]張淳.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教學設計[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1(2):66-69.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錢海鋒,王偉群. 論批判性思維內涵及其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07,(01):8-10.
[4]韓少杰,易炎. 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外國語言文學,2009,(01):24-28.
責任編輯 陳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