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歷月 何洪義 劉曼曼
摘 要: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展,女大學生農民工這一群體出現,她們有大學生的學識但是在城市里和農民工享受相同的待遇,因此在心理上產生了相對剝奪感。本文對女大學生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及相對剝奪感進行深度的研究綜述,了解女大學生農民工相對剝奪感程度、影響因素及其危害,為多方面多角度探討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打下基礎。
關鍵詞:女大學生;農民工;相對剝奪感心理疏導
2015年,杭州經濟新常態下開新篇,取得了生產總值10053.58億元的驕人成績,成為全國第十個邁入“萬億”級別的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這一特殊的城市建設群體,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農民工的結構特征正發生顯著變化,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出勞動力市場,“80后”、“90后”等新生代農民工大規模進入勞動力市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國民素質的穩步提升,他們中的部分人有著大學(大專)學歷,一個新興群體應運而生——大學生農民工。
一、 概念定義
相對剝奪感是一種群體心理狀態,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疇。相對剝奪感是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弗提出的一個反映相對評價心理的概念,它指的是“個體或群體相對于自身狀況所持有的態度,是伴隨著在比較之后對自身利益得失的判斷和評價而產生的主觀心理感受。”此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古爾指出,相對剝奪感源于行動者對價值期待和價值能力不一致的認知。說明相對剝奪感的產生不僅是與參照群體進行比較的結果,也與自身期望的比較有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參照群體、價值期待、公平理念三個方面。
二、 女大學生農民工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針對大學生農民工問題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就年齡而言,在16歲至24歲有超半數受訪者有負面情緒,主要集中在抑郁、焦慮、孤獨、失衡心理。張曉分析得出這種心理狀況主要包含更強自我意識蔓延、自我認知能力欠缺、身份認同危機、缺乏歸屬感以及更多職業訴求得不到滿足等。鄭風田認為產生的原因在于學校層面職業教育和個人技術能力上的缺失,政策上的幫扶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法;大學生農民工因為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他們的自我身份認定、目前生活狀況、思想現狀以及因此產生的心理困擾也愈加得到關注,而后的文章在很大程度專注于對這一群體的心理現狀及相應的解決方法進行分析和探討,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農民工的思想狀況也有積極的方面,這種積極的方面體現在對新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促進和支持,而相應的對策需要從國家、社會、高校及大學生農民工個人角度著手進行。女大學生農民工不僅要與男工面臨相同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而且,相比男工,女工還要面臨性騷擾、家庭暴力、就業和報酬中的性別歧視等更多的不平等。徐禮堂、房正宏認為新生代女性農民工通過微博等新興媒體形成具有發展性的社會網絡及其效果以及借鑒其他理論模型諸如恩澤格爾的移民分析四維度模型,剖析了阻礙這一人群融入城市的因素,并從政府、學校以及個人三個方面提出應對措施。
三、 “相對剝奪感”的兩面性
女大學生農民工相比于普通女性農民工,有著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期待,更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其身心健康也更容易受損;相對于男性農民工,她們還要面臨性騷擾、家庭暴力、就業和報酬中的性別歧視等更多的不平等,對此,她們會采取較激烈的對抗行為,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不滿或平等訴求,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技術含量低、工作環境差、待遇福利差的次級勞動市場從業,她們相比于普通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期待,然而受自身經濟水平、工作流動性等因素的影響,她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直接或間接地對她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使她們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風險,其健康狀況更容易受損,甚至嚴重影響了她們在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女大學生農民工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Mackie,D. M.,Devos,T.,& Smith,E. R. Intergroup emotions: Explaining offensive action tendencie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4),602-616.
[2]郭星華.城市居民相對剝奪感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
[3]和紅,任迪.新生代農民工健康融入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
[4]劉建宏.“大學生農民工”的思想現狀、影響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徐禮堂,房正宏.新生代大學生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6-9.
[6]姚俊,趙俊.農村人口流動的健康不平等結果——基于勞動力再生產的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15,(4).
[7]尹可麗.中國成人心理健康維護方法[D].重慶:西南大學:2011,17-21.
[8]張杰.自殺的“壓力不協調理論”初探[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1):778-782.
[9]張曉.“大學生農民工”的心理現狀及應對策略[J].科學社會主義,2012(6).
[10]諸曉,等.大學生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2,(11):91-92.
[11]李艷,白杰.新生代女性農民工與微博傳播——以四個不同定位的微博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69-77.
[12]鄭風田.“大學生農民工”有出路嗎[J].理論縱橫,2010,(12):64-65.
作者簡介:樓歷月,何洪義,劉曼曼,浙江省杭州市,浙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