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方園 吳琪
摘 要:重大創傷事件發生后,我們更多關注創傷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而忽略了個體存在積極應對創傷事件的能力。創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在遭遇重大的創傷事件后,個體對抗創傷事件的過程中心理上產生的積極變化。本文從創傷后成長的概念、影響因素以及干預等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關鍵詞:創傷后成長;影響因素;干預
一、 創傷后成長的概念
Tedeschi等人發現,個體在創傷性事件后,能從中獲得成長,并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創傷后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這一概念。它是指,個體在抵抗創傷性事件過程中體驗到的正性心理變化。創傷后成長不是由創傷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在個體與創傷性事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創傷后成長主要包括個體的自我認知、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信念和世界觀的改變與重構等方面。
二、 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因素
1. 人口統計學變量
研究表明,女性在遭遇創傷事件后,創傷后成長效果更好,這可能與女性擅長宣泄自己的情緒有關。隨年齡的增加,個體的創傷后成長效果呈現下降趨勢。另外,個體的婚姻狀態、文化程度,對創傷后成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創傷后成長與宗教信仰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 創傷性事件的特征
李松蔚等的研究發現,地震一年后,極重災區的中學生的創傷后成長水平高于一般災區的中學生,事件的嚴重程度與創傷后成長是非線性關系。相對于可控事件,不可控事件中,采取情緒中心這一應對方式的個體,創傷后成長效果更好。對于具體的創傷性事件,創傷性成長因人而異;創傷性事件的類型對創傷后成長沒有直接的影響,通過個體對事件的認知、情感評估發生作用。
3. 人格特質
樂觀主義和希望是與應對過程的積極結果相關的人格特質,除此之外,開放型和外向型的人格特質也與創傷后成長存在正相關關系。但有的研究發現,樂觀與創傷后成長不存在相關關系;另外,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也對創傷后成長有影響,自尊水平高的樂觀者的創傷后成長效果更好。內控型特質與創傷后成長錯覺存在顯著關系。
4. 社會支持
關于青少年的創傷后成長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青少年的創傷后成長呈顯著正相關,并直接正向預測創傷后成長。重要他人對創傷事件的認知、情感評估與個體創傷后成長呈顯著相關。社會支持可以促進個體重構認知圖式,并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所以,具有穩定婚姻關系或同伴關系的個體,面對創傷性事件更加積極,成長效果也更好。
三、 創傷后成長的干預
1. 重塑希望
靳宇倡的研究強調,重新建構生活敘事對創傷后成長的重要性,也就是鼓勵創傷經歷者,積極面對創傷事件,引導他們看到事件的意義。他們還認為,個體辯證思維能力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鼓勵創傷經歷者辯證地看待創傷事件帶來的得與失。創傷后成長不僅需要社會支持力量,也需要個體自身的力量,有研究者發現,具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個體和人格特質是開放型、樂觀型的個體,能運用積極應對的策略,來提高創傷后成長水平。
2. 增強社會支持系統
有研究者提出了“良好同伴關系模型”,這個模型強調同伴關系的持久性和穩定性,良好的同伴關系是指完全尊重創傷經歷者的陳述和情感,在個體遇到創傷性事件的第一時間,及時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新的認識圖式,從而提高個體的創傷后成長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創傷經歷者學會建立和發展新的社會支持系統。
3. 調整認知結構
相同的創傷事件,不同人的創傷后成長的水平也不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對事件的認知不同。因此,幫助創傷經歷者調整認知結構非常重要。敘事心理學在治療創傷經歷者上有顯著作用,利用敘事療法幫助創傷經歷者解構建構創傷故事,幫助個體改變不合理的認知結構,促進創傷后成長的發生。調整認知結構可以為個體提供多方位思考的可能性,引導個體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增強心理韌性。
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傷后成長也是一樣。目前關于創傷后成長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在事件發生后的半年或一年后進行測量,因為個體的人格特質不同,創傷性事件不同,創傷后成長發生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縱向性研究,也可以運用對照組研究,研究方法需要完善。
參考文獻:
[1]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1996,9(3), 455-471.
[2]Linley, P. A., & Joseph, S. The human capacity for growth through advers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60(3),262-264.
[3]涂陽軍,郭永玉.創傷后成長:概念、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14-122.
[4]李松蔚,王文余,錢銘怡,高雋,王雨吟,鄧晶.對震后災區初中生創傷后成長情況的調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5),6-10.
[5]劉燕,金奕,趙岳.癌癥病人創傷后成長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年,2012,26(1),202-204.
[6]Bellizzi, K. M., & Blank, T. O. Predic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Health Psychology,2006,25(1), 47-56.
[7]汪亞珉.創傷后成長:災難與進步相伴而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2-128.
作者簡介:詹方園,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學生工作處;
吳琪,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