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要:高中生正處在發展的飛速階段,身體、心理狀態逐漸趨近于成年人,內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與贊揚,學生常通過張揚的表現、模仿大人的動作等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以獲得別人更多的重視,尤其是藝術生,認為自己是個性的代名詞,喜歡標新立異,一定要表現出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才能彰顯自己的特點。但是這些觀點都是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因此,作為藝術生的班主任要緊抓學生的管理工作,以更好的管理促進班級整體進步,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藝術生;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作為班風班紀的管理者,其管理方式是否得當、管理效果是否有效,都直接影響著藝術生的長遠發展。因此,班主任要立足藝術生,針對藝術生存在的問題,為藝術生打造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接下來,本文就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管理藝術生分享幾點自己的觀點。
一、師生談心促交流
藝術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熱情不高,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教師不管不問或是統一解決,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的問題,這就需要班主任多角度了解藝術生的具體情況。班主任不僅是藝術生的管理者,還是藝術生的教師和朋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角色,多方位關注藝術生的身心發展狀態、行為習慣等,尊重藝術生的個性發展,加強與藝術生的聯系與溝通,幫助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改正。
例如,班上有位學生,平常學習態度比較認真,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有一段時間,上課萎靡不振,經常睡覺,還出現了逃課現象,學習成績也大受影響。于是,教師就利用課間操的時間,約這位同學在學校的長椅休息區聊一聊,利用開闊的環境減輕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逐漸放下戒備,向教師打開心扉。原來,他最近受別人影響,沉迷上一款網絡游戲,每天只想著刷級,翻墻去網吧與隊友協作打怪,無心學習。這時,教師可以仔細詢問學生關于這款游戲的規則及學生對這款游戲的感受,分析它為什么這么吸引學生的原因。通過仔細了解游戲后,為學生講解游戲帶來的危害,分享沉迷游戲的反面案例,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及時抽身,回歸學習,學生聽后深受觸動,表示愿意改掉網絡成癮的壞習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轉移視線,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其他興趣。經過一段時間改善后,學生的各方面成績慢慢恢復,并且熱愛上了打籃球,不僅身體得到了鍛煉,精神面貌也變得積極向上起來,聽說他還成功勸說了其他幾個沉迷網絡的學生,遠離游戲,一起打籃球。這樣,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為學生改正缺點出謀劃策,提高了學生的信任度,促進了學生成才。
二、班級干部促管理
班主任作為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引導藝術生成才、成人的重要保障,但是,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做到時時緊跟學生,這就需要班干部負起責任來,做好班主任的“眼睛”工作,留心學生在其他課堂上的表現、私下生活的行為等方面,協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班主任要充分調動班干部的帶動作用,讓班干部深入藝術生的學習、生活,潛移默化改變藝術生生的不良習慣。
例如,班主任可以讓班干部在學生回到寢室后,利用熄燈前的幾分鐘了解學生在當天所學課程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對教師的講授方法有什么建議,或是對某一學科、藝術研究方面有什么好的學習經驗,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分享自己的問題或經驗。學生內部之間有的恰好能解決別的同學的問題,在為同學講解過程中,兩人都得到了進步。有的問題比較復雜,大家都不能提出良好的建議,于是班干部匯總了這些問題信息,提交給班主任,班主任與其他教師進行了有效溝通,及時幫助了學生查漏補缺。這樣,班主任與班干部互相配合,全面覆蓋學生的管理工作,一同為構建優秀班集體而努力。
三、樹立榜樣促學習
羊群需要領頭羊,帶領它們翻山越嶺,攀越高峰。藝術生同樣需要學習、生活的“領頭羊”,影響他們、激勵他們,樹立榜樣的精神力量。班主任可以立足于藝術生學習認真、責任心強、藝術感強等方面不同的閃光點,挖掘每一位藝術生的優點,找到他們值得其他學生學習的地方,增強藝術生的自信心,讓藝術生之間形成汲取他人優點、為他人樹立榜樣的良性循環,幫助學生共同進步。
高中藝術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培養藝術素養,道德素養等,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復雜、多面,學生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優異,又在其他方面存在短板,這時,班主任可以深入挖掘學生的優點,放大學生的長處,創建標兵稱號,如英語學習標兵、藝術實踐標兵、助人為樂標兵等,拿到標兵稱號的學生,學習勁頭更足了,沒有拿到稱號的學生,也努力向標兵學生學習,一個個力爭上游,班級學習氛圍濃厚。這樣,班主任通過以生帶生,促進了學生整體發展,為學生持續進步創造了良好環境。
總而言之,藝術生是藝術班班主任管理的核心部分,需要班主任注入大量的關心與愛護,從多方位、多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擁有健全的價值觀,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董婷. 普通高中藝術生班級管理的現狀與對策[D].淮北師范大學,2014.
[2]于祥明.高中藝術班班級管理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40).